内容简介:《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吗?李叔同谈佛》是弘一法师一生体悟和修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主要收录了大师出家前后的杂记、文艺作品及讲演录、格言别录等晚年开示佛徒的讲稿,从“一念起”“二玄想”“三觉悟”“四境界”,层层深入,不仅向常人揭示了其与佛结缘及至出家之因缘,更是以自己的修佛心得向众人开示佛门的真谛。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大师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曾被梁实秋、林语堂等人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一本开悟佛缘的书籍!大师前半生人间光彩,博艺多能;后半生清静修心,了缘渡凡。大师一生自在自觉,收发随意如此。真的是悲欣交集。
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为何出家,为何入佛门,如何修行,佛家的常识知识~,这本书以“一念起”“二玄想”“三觉悟”“四境界”为脉络,是李叔同所著,讲述了他成长和入佛门的缘由际会,另外也引用了他在日常弘扬佛家知识的文章和演讲。 李叔同构建的佛学体系以《华严经》的“一真法界”为终极境界,强调众生本具的佛性;以四分律为修行准则,规范日常行为;最终导向净土信仰,主张通过念佛往生实现生命解脱。这一体系既包含对宇宙真理的哲学思辨,又涵盖具体的实践方法,形成“知行合一”的修行路径。 书中所看到佛门对人生的帮助,可以理解为“三大救赎”,这也是我们日常对佛学经常误解之处: 1、认识人生:直面无常,超越执念:佛教指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人生皆苦,但并非宣扬消极,而是让人认清“变化是生命的常态”。从而以包容心态接纳起伏,这种转变是“内在自在的开始”。 2、净化人生:化解烦恼,回归清净:佛门通过禅修、持戒等方法净化内心。众生内心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佛陀因此开示“八万四千种法门”。改习惯、慎言行、重持戒、学慈悲,将抽象教义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准则。 3、庄严人生:内外兼修,实现生命升华:佛门“庄严”不仅指外在仪轨,更强调通过修福修慧提升生命品质。这也是李叔同修行佛法的不同之处,他本身就是艺术大师,将佛学哲思融入艺术实践。这种内外兼修的实践,使人生从“缺陷、痛苦”转化为“清净、圆满”。 真正的救赎不在于逃避现实,而在于以清醒的眼光、慈悲的胸怀面对世事,通过持续修行实现生命的觉醒与升华。
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各有各的好。一切皆因缘。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一本开悟佛缘的书籍!大师前半生人间光彩,博艺多能;后半生清静修心,了缘渡凡。大师一生自在自觉,收发随意如此。真的是悲欣交集。
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为何出家,为何入佛门,如何修行,佛家的常识知识~,这本书以“一念起”“二玄想”“三觉悟”“四境界”为脉络,是李叔同所著,讲述了他成长和入佛门的缘由际会,另外也引用了他在日常弘扬佛家知识的文章和演讲。 李叔同构建的佛学体系以《华严经》的“一真法界”为终极境界,强调众生本具的佛性;以四分律为修行准则,规范日常行为;最终导向净土信仰,主张通过念佛往生实现生命解脱。这一体系既包含对宇宙真理的哲学思辨,又涵盖具体的实践方法,形成“知行合一”的修行路径。 书中所看到佛门对人生的帮助,可以理解为“三大救赎”,这也是我们日常对佛学经常误解之处: 1、认识人生:直面无常,超越执念:佛教指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人生皆苦,但并非宣扬消极,而是让人认清“变化是生命的常态”。从而以包容心态接纳起伏,这种转变是“内在自在的开始”。 2、净化人生:化解烦恼,回归清净:佛门通过禅修、持戒等方法净化内心。众生内心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佛陀因此开示“八万四千种法门”。改习惯、慎言行、重持戒、学慈悲,将抽象教义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准则。 3、庄严人生:内外兼修,实现生命升华:佛门“庄严”不仅指外在仪轨,更强调通过修福修慧提升生命品质。这也是李叔同修行佛法的不同之处,他本身就是艺术大师,将佛学哲思融入艺术实践。这种内外兼修的实践,使人生从“缺陷、痛苦”转化为“清净、圆满”。 真正的救赎不在于逃避现实,而在于以清醒的眼光、慈悲的胸怀面对世事,通过持续修行实现生命的觉醒与升华。
金刚怒目,所以降服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各有各的好。一切皆因缘。因上努力,果上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