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 要建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字”。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该设立一个碑帖专区,大量地买,做成特色。要设立一个单独的外文童书区,在碑林区工作的外国人不少,如果他们的孩子在这里看见母语故事,一定很激动吧。还应该有一个漫画专区,把这个区域做好了,这几个书架也可能会成为漫粉聚集地, 也许周末会被读者挤满吧……
强烈推荐本书。爱好书籍的人,万不可错过。作者是大学文学教授,是无意去挂职,经历了图书馆的建设。以素人的身份,观察政治,更有一番别样的趣味和深刻。而且,书中处处,有素秋老师的思考。整部书,文字优美,思想深邃。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既有世俗的答案,又有素秋老师自己的探索。图书馆建成后,那些出现在书中的人物,都是文学的资深学者。值得一读再读。
大学副教授挂职区文旅局副局长,同样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副教授和副局长却没有任何可以相互借鉴的工作经验,为期一年的挂职,拿得出手的成绩是将一座区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成,摆不上台面的还有无数的迎检、开会、排查、汇报、组织……整个阅读体验更像是看一部纪录片,跟随一个绝对新人的视角,把文旅局副局长能做和不能做的都体验一次。文学老师筹建一座图书馆,听起来好像专业对口,其实不然。图书馆不是凭空长起来的,从选址到布局方案,从书单到设施,从谈判到装修,从台阶到绿植,从招牌到海报,从自我定位到发挥特色,无不需要亲力亲为,还要没有遗漏账目清晰不超预算。再者,读书喜好本就众口难调,再有觊觎利益者横加干涉这其中压力着实不小,作者的优势在于亲朋故旧都是读书人,各个专业的书单信手拈来,看似只需稍加删减就可以坐享其成,然而,各人的书单首先是主观的,并不一定适用于以普适功能定位的图书馆,再者还有预算限制,拿到书单后仍然需要有的放矢的挑选。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以此为名,但没给出明确的答案。我想,当人类群星智慧闪耀时,星光照到的地方都是图书馆。无论私人的或者公共的,大型的还是迷你的,海边的还是山巅的,图书馆是人类智慧的载体,不管怎样,世上需要图书馆。
有点轴的文学系教授杨素秋,凭借智商、管理才能和对文化的热爱,改变碑林区文化局精神风貌的故事。爱书的人,对文化总是格外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