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书中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两部代表性作品《给麻风病人的吻》及《母亲大人》。 《给麻风病人的吻》的主人公让·佩罗埃尔以及女主人公诺埃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结合,但他们的婚姻只有义务与责任,没有爱情。 为了诺埃米可以离开自己,可以获得幸福,让开始尝试反抗周围人给他们施加的压力,甚至付出了生命,但终,诺埃米却没有跳脱出世俗的框架奔向幸福。 《母亲大人》是《给麻风病人的吻》的“姊妹篇”,讲述的是让·佩罗埃尔姑姑家的故事,同样探讨了婚姻与家庭之间的纠葛与矛盾。 故事中的母亲将自己的爱变成了禁锢儿子的枷锁,导致了儿子婚姻的不幸,直到故事的结束儿子都在试图挣脱枷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在所有的爱意里,最痛苦的也许不是不被爱,而是在无可挽回无法被回报的爱意里,得到对方圣人般的怜悯。像圣人俯身亲吻麻风病人溃烂的伤口,怜悯会给病人带来安慰还是加倍的痛苦,可能只有被亲吻的人才会知晓。 同名篇里,作者写出自卑者的哀歌。男主因为自卑躲在自己灵魂的古堡里向外窥视,因为觉得自己不配所以不敢爱,也不敢表达爱。被强大家族姓氏庇佑而迎娶的爱人,他从未拥有过。在被命名为忠贞的婚姻里,妻子无法给予他任何爱意,只是因为婚姻给予他表面的顺从。那些落在他身上形式化的吻和在他人面前恩爱的话语,都只是圣人给予麻风病人的吻。所以,他选择离开,选择用自己的生命赠予爱人最后的自由。 不被爱也许在这段婚姻里不是最痛苦的事情,而是被善意压制厌恶的顺从和怜悯,让人更觉得自己是悲哀的,不被爱也不配被爱的。他只想窒息在养育自己的贫瘠里。听起来又可怜又可悲。 《母亲大人》里,爱被扭曲成占有欲的角力。 “有些人爱你,是因为想摆脱另一个人。鞭策他们靠近你的,是他们抛弃的另一个人发出的幽怨。” 爱成为被蒙上面纱的另一张面孔,让人们在扭曲的情感里互相伤害。那些无法被同步的情感好像成为了借口,永远都迟一步发生。在妻子死亡后开始疯狂展现爱意的丈夫,在母亲死亡后开始意识到自己思念的儿子,在老仆离开后明白自己孤独的主人。永远慢半拍、永远活在悔恨中的,好像被上帝诅咒的人。 有人说这两个故事写了两个爱无能,是也不是吧。被原生家庭养出来的性格有些扭曲的孩子,是无法好好表达爱和需要的人。与其说不会爱,不如说不懂怎么表达爱或者在当时的情境下无法健康地表达自己。 同名篇的《面纱》内核自不必多言。有面纱在前,这个故事给我的冲击小了很多,碎碎念的心理活动虽然细腻但是略显小家子气,唯一亮点在最后女人的选择上。面对未来的荣耀和所谓“爱情”的召唤,她的选择似乎让人性按正常轨道行进了。在权衡中自我最重要,偏于原始的冲动因为有规则所以有选择。这个点我还是挺喜欢的。《母亲大人》怎么说呢,就是被溺爱的人总想有归宿吧,那种想要挣脱却又要回到安全区沉溺的胆小,所以妈宝的本质是因为知道被爱,所以永远想要做却也不甘心做小孩。包括对他人的爱,也不过是惺惺作态,很真实。 已故之人无法教他们曾经爱过的人如何死去。如果可以,我们该如何学习死亡,或者说选择如何死亡。这让人觉得悲伤。 最后,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很极端的故事啦,极端的冲突和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