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是歌德早年创作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也是歌德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少年维特的一场爱情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德国社会等级观念的深刻谴责和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诉求。《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曾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根据德文原版精译的名家全译本,译文忠于原著,流畅好读。本书译者、德语文学翻译家胡其鼎先生撰写了“导读”,介绍《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思想内涵、艺术风格等。根据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和能力,对原著中的疑难字词进行注释,扫清阅读障碍。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对于25岁的歌德而言,这本小说应该算是他开启文坛巨匠之旅的起点。维特的烦恼,源于情爱无法圆满,他与绿蒂那种恋人未满、友人以上的关系,造就了这段让双方都痛苦不堪的坎坷情路。其实,书中还有一个悲剧 人物 ,即阿尔贝特,我感觉他纯粹是个“躺枪者”。从世俗观点来看,他是个好人:拥有稳定的工作,秉持正统的基督教思想,深爱着妻子并悉心照料其家庭。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或许缺乏维特所具备的激情与浪漫,在面对维特咄咄逼人的情感时,似乎也无计可施。我们甚至可以预想,如果维特不死,这种情感纠葛持续发展,阿尔贝特最终可能会与妻子陷入冷战,直至形同陌路。 但感情这种事,尤其是发生在二十几岁年轻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又怎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评判呢?维特发自内心、炽热且毫无保留、甘愿为之赴死的爱,绿蒂作为完美女性化身所展现出的温柔、善良、可爱与体贴,让人不禁怀疑,若没有其他男人暗恋她才不正常。所以 通读 全文,我看到的是纠结,是命运的捉弄,是作者用最残酷的语言揭示世界的真相——这个世界并不完美,而不完美贯穿了我们人生的绝大部分旅程。究竟该如何对待不完美?如何与内心的执着和 社会 公序良俗妥协?是否应该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事?或许正是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模样 。我同情维特,也羡慕维特。阅读时,我甚至回想起自己曾和维特一样有过青春萌动:对心目中的女神一见倾心,却无奈她早已名花有主,面对大学校园里成双入对的身影,我只能投去羡慕又嫉妒的目光。 时光荏苒,我仍记得晚自习后在校园小路上的偶遇,那时 羞涩 的我悄悄跟在女神和她男友身后,想要窥探他们爱情的隐秘;也记得毕业前拍集体照时,在图书馆前偶遇女神宿舍全体拍照,我竟被邀请帮她们留念,那一刻仿佛凝固,伴随着午后金黄的阳光,至今仍历历在目。也许我是不幸的,但也许又是幸运的。遗憾过后,我们被时光裹挟着继续前行,不回头,只是偶尔在夜深人静、四下无人时,才会回顾过往,回忆中依然满是甜蜜。我想,这就是这本小说书名的本意吧。什么是烦恼?烦恼或许就是青春期的迷茫,是对 情感 的迷茫,对社会不公的迷茫,对人生和未来的迷茫,可谁又不曾迷茫过呢?连伟大的拿破仑都将这本书奉为 圭臬 ,通读七遍仍赞不绝口。仅从文学创作角度而言,对于20多岁的歌德,这已是了不起的成绩。然而,若读过歌德后半生的其他巨作,便能发现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