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其生平亦具悲剧色彩。辛弃疾南归后,恢复之志既不可能实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进退出处,坎壈曲折,心态也随之变化,发而为词,或寄意“斜阳、烟柳”,或“直把曹吞、刘攫”,雄健疏放,而又深婉典丽,表现出深沉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故其词作虽师法吴、蔡,上承苏轼,却能兼融刚柔,自创高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本书力图把对辛弃疾的研究置于宋、金长期对峙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进行,通过对其南归后心态的把握,走进其文学创作的世界,揭示其词作中所表现的忧虑感和责任感,展现其词作的雄深雅健的风格,归纳、抽象其词体观念和审美情趣,追溯其词作的艺术渊源,并对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论述。另外,对辛弃疾的诗歌创作,本书也作了专题讨论。
第一章论述了南宋和金之所以形成长期对峙局面的原因(想知此事者,看第一章就够了)。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以一形单影只之人、以一非最高决策者之身而又想恢复中原、结束南宋与金对峙之局面之不可能就可想而知了!他的词出名的、不出名的我就不说了,也没本事谈。唯摘两句如下——“少年风月,少年歌舞,老去方知堪羡;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颇令我眼前一亮,微微动情,这是他追忆少年时候的词。朱子去世,辛弃疾悼念他的祭文有这么一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现在用来追悼辛弃疾就是最好的!人活于世,第一重求吃喝玩乐,第二重求无愧于当世,第三重就是期为不朽,垂万世名了!有志者谁人不想做到如此这般?我也想!辛弃疾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