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绍兴七年,宋高宗赵构将中兴之事委托于岳飞,可短短四年后,又突然将岳飞赐死。岳飞是如何一步步从心腹大将变成心腹大患的? 第一阶段:信任。 面对亡国危机,岳飞凭借骄人战绩,逐渐赢得了赵构的信任:收复建康,一跃成为兼管地方的高级将领;克复襄汉,成为宋代最年轻的建节者;镇压杨幺,再晋两镇节度使加少保衔,在军中的威望如日中天。绍兴七年,赵构让岳飞接任淮西军,并诏令众将“听飞号令,如朕亲行”,显示出对岳飞绝对的信任。 第二阶段:猜忌。 随着亡国危机的解除,赵构对岳飞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绍兴七年,赵构突然拒绝将淮西军交给岳飞北伐,使得岳飞一怒之下上书辞职,不等批复就上了庐山,赵构对此大为震怒。次年,岳飞建议皇上立储,更是触犯了武将不得干政的忌讳,使得赵构暗生猜忌。此后,岳飞战绩越显赫,他越受军队拥戴,赵构就越没有安全感。 第三阶段:破裂。 绍兴十一年四月,宋金局势渐趋平稳。筹划多时的赵构解除了岳飞等人的兵权;七月,面对秦桧的弹劾,岳飞恳求皇帝保全自己,但赵构置之不理;九月,岳飞被诬告谋反,投入牢狱;十一月,金国将“杀岳飞”作为两国议和的条件。
岳飞生前曾说过他羡慕钦佩三国时的关羽、张飞等人的作为,希望将来自己的名字能与其并列传颂世间。岳飞虽然含恨而终,但却让世人歌颂。整本书实际后半部分才开始写岳飞,尤其是后两章尤为引人入胜。本书以大量的篇幅和纪实把岳飞这个时代的君王、文人、武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阶级立场,刻画得细致入微,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有时代造就的人生。很难想象在南宋这样一个叛乱丛生、军队割据的年代,竟然南宋始终没有被推翻,反而各样的人在这个时代前仆后继的离去,岳飞以闻命即行的态度和英勇北伐的勇气最终命丧狱中。稍有遗憾的地方可能就是描写岳飞的篇幅稍少。
内容很精彩,但有个疑问,为何打引号的地方不注明出处呢?明显是引用的部分,对作者来说是随手的事,对读者来说一是可以增加知识点,二是让人感觉更加严谨,何乐而不为呢?
有点意思,但不多。有点沟壑,但不深。浮光掠影,聊表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