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翻开《厌女》的五个阶段: 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 认同。“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 反思。深入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 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我不是一般女人嘛”也是一种有伪装的厌女。 虽然愤怒,但也更爱自己,更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从生活,亲情,友情,职场等方方面面的讲述厌女是怎样深入人心,深入骨髓,告诉我们厌女行为,思维。很多观点让我醍醐灌顶,明白自身对女性的厌恶,也能做到一些改变。作者说得很好,我们出生在厌女的社会,我们是以他者的身份成长,即使看了这本书,我们也无法做到彻底的不厌女,但我们是时代的过渡者,那样的时代会到来,我们即是先锋。
想说的不让发,能发的只有这几句:1、内容停留在介绍普及理论的层面。2、尤其令我不解的是,她引用大量日本的文学作品,而仅用寥寥数个社会时事作为分析事例,下结论时,则引用其他学者的专业著作,作为本书的作者,她的独立贡献可能仅限于对“厌女”这个词的推行。3、作者说:“将“女人”这个强制的范畴改变为选择,“解放”的关键应该就在其中。”“女人”只是一个单纯的中性名词,它所代表的只是字面意思,即生理特性或自我认知。而作者所谓的选择其实变相的等同于“女人”被附加的各种意义,因为“选择”的另一面是“禁锢”,“选择”的圈子无论多大,都是有边界的,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打破“选择”,让“女人”这个词回归中性,让“女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让“女人”无法被定义。只有当“女人”只是“女人”,才不存在对立面,那时候“男人”也只是“男人”。4、从后记得知,本书是报刊上的连载集结而成,如果说考虑读者群体的平均认知水平,浅显尚属可以理解,那么作者流露的对男性处境、心境的主观分析则是不客观不中允的,并不能因为浅显而可以忽略,也不因为泄愤般的揣测而可以接受。矫正“厌女”的工具不是“厌男”,无论强势弱势的是哪一方,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平等的角度,方能准确的找到核心关键,核心不明,方向难明。5、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我还是要给《厌女》高分,它刚好出现在大批女性意识觉醒时,不甘心、不情愿、不忍受,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时,《厌女》起到了发蒙启蔽的作用。
感觉现在很多的女性主义学说不是在表达一种平等,更多的是一种对立
从生活,亲情,友情,职场等方方面面的讲述厌女是怎样深入人心,深入骨髓,告诉我们厌女行为,思维。很多观点让我醍醐灌顶,明白自身对女性的厌恶,也能做到一些改变。作者说得很好,我们出生在厌女的社会,我们是以他者的身份成长,即使看了这本书,我们也无法做到彻底的不厌女,但我们是时代的过渡者,那样的时代会到来,我们即是先锋。
想说的不让发,能发的只有这几句:1、内容停留在介绍普及理论的层面。2、尤其令我不解的是,她引用大量日本的文学作品,而仅用寥寥数个社会时事作为分析事例,下结论时,则引用其他学者的专业著作,作为本书的作者,她的独立贡献可能仅限于对“厌女”这个词的推行。3、作者说:“将“女人”这个强制的范畴改变为选择,“解放”的关键应该就在其中。”“女人”只是一个单纯的中性名词,它所代表的只是字面意思,即生理特性或自我认知。而作者所谓的选择其实变相的等同于“女人”被附加的各种意义,因为“选择”的另一面是“禁锢”,“选择”的圈子无论多大,都是有边界的,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打破“选择”,让“女人”这个词回归中性,让“女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让“女人”无法被定义。只有当“女人”只是“女人”,才不存在对立面,那时候“男人”也只是“男人”。4、从后记得知,本书是报刊上的连载集结而成,如果说考虑读者群体的平均认知水平,浅显尚属可以理解,那么作者流露的对男性处境、心境的主观分析则是不客观不中允的,并不能因为浅显而可以忽略,也不因为泄愤般的揣测而可以接受。矫正“厌女”的工具不是“厌男”,无论强势弱势的是哪一方,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平等的角度,方能准确的找到核心关键,核心不明,方向难明。5、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我还是要给《厌女》高分,它刚好出现在大批女性意识觉醒时,不甘心、不情愿、不忍受,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时,《厌女》起到了发蒙启蔽的作用。
感觉现在很多的女性主义学说不是在表达一种平等,更多的是一种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