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终于告别了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状况,进入了物质丰饶的时代。可以说,战后教育体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日本振兴输送了大量职业技术人才。然而,这种幸福神话的背后却暗影丛生。 在“能力主义”和指标化管理的指导下,学校的教育机能逐步丧失,沦为以分数取人的学历发行所。拒绝上学的孩子年年激增,校园暴力、霸凌事件层出不穷,学生身心异常现象频发。心怀理想的教师也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迷失方向,甚至自寻短见。 在家庭中,亲子间更是无法沟通理解。身为“企业战士”的父亲,缺席孩子的日常生活;热衷育儿的“鸡娃妈妈”,却培养出厌学儿童或恋母的幼儿。与此同时,课外辅导班正往欲望产业的方向一路狂飙。 当升学考场转变为应试战场,学生的思考能力却越发薄弱。在学校和家庭内外,所有人都像是按照电脑程序的安排,过着随波逐流的空洞生活。 “内卷”而残酷的学业竞赛,闭塞而逼仄的社会环境,重新恢复的战前国家主义教育,映射出日本经济繁荣下令人窒息的教育现状。
想不到日本也有很严重的教育问题,日本几十年前的教育问题,正是几十年后中国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中日两国的教育问题,如出一辙。我自己孩子初二,明显感觉学校不是在教书育人,而是流水线在强行灌输知识,哪怕双减,周末也有好多试卷。课后延时服务要么讲题,要么做练习,失去了课后服务的本意,教育局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出乱子不处理的。
一本很好的书,正好对比中日两国的教育差异,看着都是一个样。
近来囤着看了一些类似的,然后就发现:有的问题其实不是因为某一种社会模式或架构的不完善或不公平导致的,归根结底其实是因为人本身——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人构成的,社会整体会对个人产生影响,然而,个人对社会的影响也是存在的且可谓是不可动摇的——一旦人人都将问题视为是他人或是社会导致的,就会放弃自己应承担的责任,继而放弃作为……问题就像雪球越滚越大,不完善、不公平就只会越发明显。虽然说起来好像很简单的样子,但是要真的做好自己却真的并不容易。这种时候就想起曾看过的那句话,大意是:一个人本真的样子要看其在恶劣的境遇中如何做/应对。如同电影熔炉片尾提及的: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