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始建于元,重建于明,延续于清的北京城,被中外学者视为建筑上的奇观。城墙与城门作为其地标建筑,见证了这座非凡都市的大半部历史。 1920—1921年,出于对中国文化和北京城的热爱,瑞典汉学家喜龙仁花两年时间踏查了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近距离观察、实地测绘、搜集资料,不仅对它们的营造历史和修缮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更对每一段城墙的碑记、用料、砌筑特点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考证。并且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绘制了多幅测绘图,为我们了解这座古都留下了珍贵翔实的资料。 这些残存的物证、尘封的光影,与满布岁月痕迹的古迹颓垣一起,衔接起历史的断章,成为北京城辉煌往昔的无声记录。
在古代中国,没有一座城市没有城墙。没有城墙的城市就像没有屋顶的房子一样,是不可想象的。长城最充分而持久地反映了中国人对围墙建筑根深蒂固的依赖。我说这就是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诸多差别的其中之一,而且最容易为如今的现代中国人所忽略。自然,进入现代社会已不再需要那么多墙了,因为现代的防御不再是靠墙(有也是那种无形的叫防火墙的墙了)。这本书是上世纪20年代的作品,书的末尾附有那个时候拍摄的100多张的关于北京城墙和城门的旧照片,应该是挺有价值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