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一个和平“爆发”的年代?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 文明的冲突是一个过时的预言? …… 面对林林总总的政治问题,作者带领我们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在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两个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下,建立起观察的参照系,将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比较的视野,去分析我们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进程,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转型与国家能力,以及文化和经济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当我们将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就能从此时此地抽离,获得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而再聚焦定位现实,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书籍整体结构清晰,开头结尾均以俾斯麦的“政治是可能性艺术”来点题和总结。书中之经纬两个角度论述时间和空间上各个国家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政治侧重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剖析,对于政治政策的讲解较为细致。 姑且可以属于通识教育了内容吧。
书名副标题“通过比较理解政治”,其实细想起来,人类的一切无不由“比较”推动。具体到本书内容,作者在最后表达了对“政治学常识的普及者”标签的不适,她说:“你对政治学了解越多,就越会意识到,政治学没有常识……我能普及什么呢?更多的时候,我普及的不是所谓“常识”,而恰恰是迟疑。”我认为,政治学有“常识”,那就是政治就是工具,无论如何变化、如何理解,政治都是基于不同趋势、不同诉求、不同环境、不同文明、掌握在不同人手里的工具。这个工具因人而生,成熟以后转而影响每个人。况且没有“常识”哪来“迟疑”?书很好读,平实顺畅偶有小幽默,从文化、地缘、外力等方面,分析各国政体的形成和现状,其中也不乏新颖卓见,但作为工具,政治面貌本不需要解读,今天它在这个人手里是这种态势,明天换成别人也许立刻改头换面,与其理解政治,不如理解人,而所有的试图理解,都应该建立在全方位的“比较”上。所谓的比较的大视野,模糊了不属于她那个阶层的个体,模糊了底层穷人每一天的贫苦都是实打实的,如果让穷人来当作者,他还会认为自己的处境还不错吗?比较,不能只做横向视觉,还应该上下左右全方位的设身处地。政治当然是开放性的,比起“可能性的艺术”,我更认为它是在“试探可能。”它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所以我们需要“比较的视野”,需要寻找试探,也就是常听到的“摸索出一条适合XX国的道路。”说了这么多,我还是很推荐这本书,只是我们要保持有选择的吸收和克制的批评,尽量走上一条有比较的道路。
任何人文学科如果加上个“比较”两个字,那么就成为了大众学科,大众可以理解的学科,大众可以看到的视野。阅读完这本书,确实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