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1986年,保罗·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 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他用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从80年代走来,一路沧桑巨变,但我们当下的摇摆与困境也都似曾相识。
如果你,憎恶工业化、人工痕迹和千篇一律;如果你,边界感强、讨厌嘈杂和拥挤;如果你,懂得多、爱聊天还爱抱怨吐槽;如果你,刻薄敏感、赤诚刁钻、脆弱又强硬。你会怎样旅游?写完这行字,我开始搜索保罗·索鲁,这个被称为“现代旅行文学教父”的人,已经八十多岁了,仍然在四处旅行,即使是新冠疫情未能完全阻止他的脚步,非洲、亚洲、欧洲、南美……,他出了五十多本书,他见过无数自然风光和人造景观,他吐槽过也喜欢过许多人,却不曾被谁改变,也不曾想改变谁,他是上天派来记录人间的一支笔。《在中国大地上》完成于四十多年前,保罗·索鲁并不只是游山玩水,更不曾一头扎进热门景点,他在火车上、飞机上、公园、餐馆、学校、田间与人交谈,他看星空大地山河胡泊,他记下自己感受并在思考的一切。关于改造窑洞,他写:“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横向思维。为什么一定要重新安置那些住在洞里的人呢?符合逻辑的办法就是改善他们窑洞的条件,这样做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在大兴土木推倒重建的北京,他说“中国的历史层层交叠,现在总要抹掉过去的某些东西……”他在火车横渡长江时读《金瓶梅》,“书里面杂糅的风格、细致的描写和污秽的内容都让我惊叹不已。五百年过去了,中国仍将它视为禁书,实在是太可惜了。说真的,如果能允许中国人读这本书,我觉得,他们对自己的了解肯定会深刻得多。我不认为这种东西能够摧毁他们的道德,相反,在带来真实刺激感的同时,它还能揭露事实,给人以启发。……在中国,这本书就如同幽灵一般,所有人都听说过,却没人亲眼见过。我觉得即便它公开出版,人们的看法也不会被颠覆,因为禁令早已使它臭名昭著。”在广州,他说:“我见到的每样东西都有明确的用处,每个人都有清晰的目标,我感到眼睛很累——因为就连一丝的随意或者偶然也见不到。”他讨厌上海的拥挤,但也赞叹它的生命力,他在东北被冻到用鼻尖翻书,在广西看到地球上最新颖独特的山,去韶山瞻仰伟人故居,穿行过川贵层层叠叠的大山,他喜欢昆明、青岛和厦门,茂密的森林、砺石遍地的河谷、风沙眯眼的戈壁、阳光下的沙滩、风雪中巍峨的山峰,只要远离工业和人群,哪怕是雪夜的一次危险夜行,都会让他激动不已。在最后,他到了拉萨,天然的雪山和人造寺庙融为一体,朝圣者和小商贩一样快乐,拉萨世俗又超俗,他耗费了如此多的精力,这次的旅行终于走到完美的尽头,他说:“旅行结束时,我感到自己即将踏上的不是归途,而是一条离别之路,真舍不得离开……几天
1986年春天,作者来到了中国。作为一个90年代生人,翻开本书前,我有些担心,因为我并不了解80年代,那时候的中国好吗?但是,读完本书之后,我很开心,那时候的中国,很好。她显得很可爱,有春天的气息,表面虽然还很破旧,但是内里却很丰饶,食物应有尽有,人们羞涩、谦卑,却也很开放。他们每天都在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思想,并努力摆脱不久前的过去。作者本人并不毒舌,那只是一种真诚的,具有洞察力的幽默,最重要的是,他并不居高临下。轻松的文字,独到的观察,读者读起来,至少会觉得是一次轻松的旅程。其中也有很多令人捧腹大笑的地方,例如关于那时的中国人爱吐痰以及随处可见的痰盂这一点,这当然是一个不卫生的陋习,然而通过文字,回忆往昔,我是有关于那些往事的朦胧的记忆的,依然会觉得,十分有趣。
作者酷爱聊天,以此了解社会心理,对一些所谓热门景点,却不关注,是有目的无计划的旅行。叙述事无巨细,但多少显得杂乱冗长。
如果你,憎恶工业化、人工痕迹和千篇一律;如果你,边界感强、讨厌嘈杂和拥挤;如果你,懂得多、爱聊天还爱抱怨吐槽;如果你,刻薄敏感、赤诚刁钻、脆弱又强硬。你会怎样旅游?写完这行字,我开始搜索保罗·索鲁,这个被称为“现代旅行文学教父”的人,已经八十多岁了,仍然在四处旅行,即使是新冠疫情未能完全阻止他的脚步,非洲、亚洲、欧洲、南美……,他出了五十多本书,他见过无数自然风光和人造景观,他吐槽过也喜欢过许多人,却不曾被谁改变,也不曾想改变谁,他是上天派来记录人间的一支笔。《在中国大地上》完成于四十多年前,保罗·索鲁并不只是游山玩水,更不曾一头扎进热门景点,他在火车上、飞机上、公园、餐馆、学校、田间与人交谈,他看星空大地山河胡泊,他记下自己感受并在思考的一切。关于改造窑洞,他写:“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横向思维。为什么一定要重新安置那些住在洞里的人呢?符合逻辑的办法就是改善他们窑洞的条件,这样做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在大兴土木推倒重建的北京,他说“中国的历史层层交叠,现在总要抹掉过去的某些东西……”他在火车横渡长江时读《金瓶梅》,“书里面杂糅的风格、细致的描写和污秽的内容都让我惊叹不已。五百年过去了,中国仍将它视为禁书,实在是太可惜了。说真的,如果能允许中国人读这本书,我觉得,他们对自己的了解肯定会深刻得多。我不认为这种东西能够摧毁他们的道德,相反,在带来真实刺激感的同时,它还能揭露事实,给人以启发。……在中国,这本书就如同幽灵一般,所有人都听说过,却没人亲眼见过。我觉得即便它公开出版,人们的看法也不会被颠覆,因为禁令早已使它臭名昭著。”在广州,他说:“我见到的每样东西都有明确的用处,每个人都有清晰的目标,我感到眼睛很累——因为就连一丝的随意或者偶然也见不到。”他讨厌上海的拥挤,但也赞叹它的生命力,他在东北被冻到用鼻尖翻书,在广西看到地球上最新颖独特的山,去韶山瞻仰伟人故居,穿行过川贵层层叠叠的大山,他喜欢昆明、青岛和厦门,茂密的森林、砺石遍地的河谷、风沙眯眼的戈壁、阳光下的沙滩、风雪中巍峨的山峰,只要远离工业和人群,哪怕是雪夜的一次危险夜行,都会让他激动不已。在最后,他到了拉萨,天然的雪山和人造寺庙融为一体,朝圣者和小商贩一样快乐,拉萨世俗又超俗,他耗费了如此多的精力,这次的旅行终于走到完美的尽头,他说:“旅行结束时,我感到自己即将踏上的不是归途,而是一条离别之路,真舍不得离开……几天
1986年春天,作者来到了中国。作为一个90年代生人,翻开本书前,我有些担心,因为我并不了解80年代,那时候的中国好吗?但是,读完本书之后,我很开心,那时候的中国,很好。她显得很可爱,有春天的气息,表面虽然还很破旧,但是内里却很丰饶,食物应有尽有,人们羞涩、谦卑,却也很开放。他们每天都在接受新鲜的事物和思想,并努力摆脱不久前的过去。作者本人并不毒舌,那只是一种真诚的,具有洞察力的幽默,最重要的是,他并不居高临下。轻松的文字,独到的观察,读者读起来,至少会觉得是一次轻松的旅程。其中也有很多令人捧腹大笑的地方,例如关于那时的中国人爱吐痰以及随处可见的痰盂这一点,这当然是一个不卫生的陋习,然而通过文字,回忆往昔,我是有关于那些往事的朦胧的记忆的,依然会觉得,十分有趣。
作者酷爱聊天,以此了解社会心理,对一些所谓热门景点,却不关注,是有目的无计划的旅行。叙述事无巨细,但多少显得杂乱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