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特辑系列的第3辑,收录《巴黎评论》对以下16位女性作家的长篇访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安·比蒂、洛丽·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对话中的散文”,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对手又是谁?她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 《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美国老牌文学季刊,1953年由美国作家乔治·普林顿、彼得·马修森等人创刊于法国巴黎,后编辑部迁回美国纽约,并持续出版至今。自创刊之日起,70年来,《巴黎评论》一直坚持刊发世界顶级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并成功发掘推介了众多文学新人,著名作家如诺曼·梅勒、菲利普·罗斯等人的写作生涯正是从这里起步。 “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1953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400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成稿,往往历时数月甚至数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阅读偏好、困惑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书里的每一位作家都喜欢旅行和阅读,旅行和阅读可以增加阅历,开阔视野,这就是灵魂和身体都在路上了吧。我想我很喜欢希拉里·曼特尔和他丈夫杰拉德·麦克尤恩后来的生活方式🤭🤭🤭没有人刻意选了某一条路,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哪怕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的完美。洛丽·摩尔说艾丽丝·门罗的作品让她望尘莫及,门罗是短篇小说家,这让我产生了想读她作品的想法,只是,我好像没那么热衷于小说了。书里的各位作家多活出了她们自己的生活,语言很清淡,没有很触动我的章节。甚至于我我觉得是我对它的期待过高了。写作不如想象中的那样。也许是我不了解这些作家生活的社会背景,所以我只是浅浅地从她们访谈的语言里听到她们的写作生活,并没有很深的共鸣和同感,到听完这本书我对《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感兴趣了,它是珍妮特·温特森的自传,是的,是被自传吸引的。
我觉得有点枯燥,因为很多作家和作品我都不知道,但同时也确实看到各位作家的世界还是与众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创作似乎并没有当初那么神秘了。哪条路都不好走。
最开始看这本书是因为里面有我感兴趣的作家,可是当我阅读时觉得内容有些枯燥,因为我只是读过她的书并不了解她这个人,读这本书就会非常的吃力。书不失误为一本好书,只不过不适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