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免费
排行
我的书架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蒋百里讲欧洲文艺复兴史
新儒文化
|
蒋百里
5.2万字
艺术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欧洲文艺复兴史”专著,提纲挈领的论述了意大利、法国、北欧等地的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以引导人们探究文艺存在与发展的思想价值和时代价值。
...
目录
11章
查看目录
免费
版权信息
免费
《大师讲堂》系列丛书总序
免费
第一章 总论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其他书籍
孙子浅说
6.0分
蒋百里,刘邦骥
蒋百里(1882—1938),原名蒋方震,字百里,近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浙江海宁人。1898年中秀才,1900年入浙江大学前身的求是书院就读,1901年赴日本留学,后创办《浙江潮》。1906年蒋百里留学德国,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7年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1923年与胡适等组织新月社,1925年任吴佩孚部总参谋长。1933年赴日考察,认为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拟定多种国防计划.呼吁国民政府备战。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1936年赴欧美考察,回国后倡议发展空军。1937年9月,他以蒋介石特使身份出访意、德等国。1938年8月代理陆军大学校长。著述有《欧洲文艺复兴史》、《国防论》、《日本人》等,其中《国防论》是其军事理论的代表作。
文学
国防论
8.5分
蒋百里
本书是北洋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和刘邦骥合作,对“孙子兵法”所作的校释和注解。该书突破只对字词校勘注释的传统做法,大量引入西方军事思想,着重从整体上阐述孙子的兵学思维,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和实用功能。作为一本军事著作,“孙子浅说”不仅在注解方法上开了先河,在校勘方面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果,其理论多为后人所沿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军事
国防论
6.0分
蒋百里
兵学巨擘蒋百里代表作。他是保定军校陆军大学校长,亦是梁启超的“智囊”、蔡锷的密友,更是两弹元勋钱学森的岳父。
出版
古典·哲学时代——孙子浅说
6.0分
蒋百里
该书一方面承曹操、杜牧、王皙等历代为《孙子兵法》做注大家的心得成果,另一方面大量引入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着重从整体上阐述孙子的兵学思维,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和实用功能。作为一本军事著作,《孙子浅说》不仅在注解方法上开了先河,在校勘方面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哲学
大师讲堂学术经典:蒋百里 刘邦骥讲孙子
6.0分
蒋百里
本书是蒋百里和刘邦骥合作,对《孙子兵法》所作的校释和注解。书中大量引入西方军事思想,着重从整体上阐述孙子的兵学思维。
文学
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6.0分
蒋百里
世界上没有像我那样同情与日本人的!一个伟大的戏角,正在那里表演一场比(Hamlet)更悲的悲剧;在旁观者那得不替这悲剧的主人翁,下一点同情之泪呢?古代的悲剧,是不可知的命运所注定的,现代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反映。是自造的,而目前这个大悲剧,却是两者兼而有之。日本陆军的强,是世界少有的。海军的强,也是世界少有的。但是两个强,加在一起,却等于弱;这可以说是不可知的公式;也可以说是性格的反映。孔子作易终于「未济」。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中国文化,日本人根本不懂,他却要自称东方主人翁?如今我像哥德批评(Hamlet)一般,来考察目前这个悲剧的来原。
文化
日本人与日本论
7.4分
蒋百里
从日本的自然条件、历史渊源说起,通过分析近现代日本国家政治、经济等,指出了日本民族精神上的空虚与矛盾;对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分析。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一本标杆性的著作,堪称中国的《菊与刀》。《日本人与日本论》 中国版的菊与刀,了解日本文化的必读之作。
文化
加载更多
同类好书
走近艺术史
7.3分
达娜·阿诺德
什么是艺术史?语言文字与视觉艺术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艺术与各种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博物馆和美术馆对于呈现艺术史起了什么作用?如何策展才能一鸣惊人?图像志对艺术史有何影响?作者以举世闻名的古今艺术品为例,对艺术史领域的这些复杂问题进行了清晰简明的论述,探讨了和消费主义、品位、宗教和政治等有关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提出了欣赏艺术、思考艺术及理解艺术的多种方式,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艺术
中国艺术史(第2卷)
6.0分
陈滞冬
艺术史研究学者、画家、书法家、收藏家陈滞冬先生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他耗时多年创作的《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立足于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下的历史观,以中国人的视角重新阐释中国艺术的漫长发展历程,并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及相关考古发现。 全书上迄中华先民时期,下至19世纪上半叶,涵盖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类别,同时重点讨论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创作思想和人文价值。可以说《中国艺术史》系列丛书既是一部全面的中国艺术通史,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中国艺术史 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两宋)本卷展现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国艺术在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领域的发展历程,同时关注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探究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思想及人文价值。
艺术
心鉴秋月:米芾的艺术史微观叙事
6.0分
李浩然
中国艺术史的两大叙事体例于唐宋时臻于成熟:一是借用正史体例的艺术通史,二是传衍稗史志怪的私人艺术笔记。由于宋代及以后,以个人见闻、微观叙事见长的艺术笔记,无论是数量,还是学术影响力,都远超体现宏大历史叙事意识的艺术通史。因此,通过著述家及其文本案例,追问艺术史微观叙事勃兴的现象、缘由与价值,就是重审传统艺术史学的一个重要角度。作为著述家,米芾既参与过官方艺术通史的编撰,也因其自由、多变而具创见的五本笔记闻名于史。通过对其生平及著述的考察,米芾在宋前艺术著述的基础上,思考艺术著述的写作体例和艺术史论研究中的叙事对象问题,放弃了以朝代为类目、以艺术家为中心的宏观“叙史”品评体例,逐渐建构起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微观“叙事”模式。
艺术
加入书架
免费试读
全本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