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觉得阳明心学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最初的根源。虽然《大学》更为明确,但《大学》属于《礼记》篇,而《礼记》正式成书于汉代,所以相较起来,《荀子》更明确一些。其次是里面有些古语,总觉得与我们很纯正的方言接近,怀疑是不是古时候的话语,与今天是完全不一样太讲究那么多的修辞?那个时候无论怎么修辞,始终与口语接近,不像今天我们很多话因为口音不同转化成普通话后,完全失去了味道。那是不是说明,其实文化流传的真义某种意义上而言,其实也早已经失传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后世越读,越觉得不太符合。其实想起来,文化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哪怕有所失真义,倒也算的正常。
到了晚年,荀子已是越来越重视“法”,“法”在他晚年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再如荀子的“法后王”思想,必然会导致韩非式的极端“尊君”思想:这个“君”不但不受传统约束,不受大臣约束,甚至不受天命鬼神约束,因为荀子同时还是反天命反鬼神观念的“唯物主义者”呢。顺便说一句,专zhi暴君往往是无神论者。秦始皇虽然也封禅,也访求仙山,但他就不怕湘水之神。
小子在此敬荀先生
总觉得阳明心学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最初的根源。虽然《大学》更为明确,但《大学》属于《礼记》篇,而《礼记》正式成书于汉代,所以相较起来,《荀子》更明确一些。其次是里面有些古语,总觉得与我们很纯正的方言接近,怀疑是不是古时候的话语,与今天是完全不一样太讲究那么多的修辞?那个时候无论怎么修辞,始终与口语接近,不像今天我们很多话因为口音不同转化成普通话后,完全失去了味道。那是不是说明,其实文化流传的真义某种意义上而言,其实也早已经失传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后世越读,越觉得不太符合。其实想起来,文化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哪怕有所失真义,倒也算的正常。
到了晚年,荀子已是越来越重视“法”,“法”在他晚年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再如荀子的“法后王”思想,必然会导致韩非式的极端“尊君”思想:这个“君”不但不受传统约束,不受大臣约束,甚至不受天命鬼神约束,因为荀子同时还是反天命反鬼神观念的“唯物主义者”呢。顺便说一句,专zhi暴君往往是无神论者。秦始皇虽然也封禅,也访求仙山,但他就不怕湘水之神。
小子在此敬荀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