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我和我丈夫,就像坐了两个不同的升降电梯,他一直向上,而我一直向下,就这样错开了……”看似光鲜的幸福家庭背后,却是无尽的寂寞和空虚。这些日本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平凡主妇,她们将全身心奉献给家庭,让作为“企业战士”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全速奔跑,支撑起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却没有人看到她们的痛苦,这痛苦里有无尽的等待、无助的寂寞,还有无能为力的忍受。不想在临终时为“我这一辈子都在干吗?”而懊恼,试图活出自己的妻子们,她们的“革命”是否能成功呢?本书不仅描写了夫妻家庭生活和企业社会问题,还引入了心理咨询师的精神分析,从原生家庭的角度分析了几位采访对象婚姻危机的成因,包括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等问题的心理根源,犀利有趣。
从中产主妇酒精依赖症入手采访,看到整个时代身后的失语女性。 第一位采访者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我和我丈夫,就像坐了两个不同的升降电梯,他一直向上,而我一直向下,就这样错开了……”在丈夫在职场日日精进的同时,妻子们在家中的时间好像被静止了,随着客观距离的远离,夫妻两人的亲密关系名存实亡,两个人心的距离也渐渐拉远,他们不再有共同话题,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妻子被“主妇”的职责拴在家中相夫教子,情感需求被完全无视,成为某种“家政妇”(免费版)的代名词。而在外的丈夫因为职位、社会地位层层升高,注意力也不会在家里,不仅仅对妻子,对孩子也不屑一顾,这种亲密关系的展现场面真的是让人心悸。所以妻子们纷纷坠入“思秋期”,用酒精、食物、消费、育儿甚至“爱”,以某种“成瘾”表现麻痹自己。 作者的采访中不但有对主妇们的无限同情,也将源头指向了社会政策。教育将男女均分离为1/2的人,男人设定为职场牛马,女人设定为家庭主妇,然后要求必须男女结合才能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在这个制度下,人的自我被不断积压直至病态,妻子们没有社会对标,无法抒发自我情感,也找不到自我价值;丈夫们被拴在各个公司里,勤勤恳恳做螺丝钉,压力和挑战一并而来,大家都被裹挟在社会前进的轮毂之下。然后,孩子在病态的家庭中长大,恋爱/相亲、结婚,想要脱离家庭的掌握,不像成为父亲/母亲那样的人,可往往事与愿违,刻在骨子里隐隐的创伤推着人们做无形的选择,然后再次重复悲剧。 作者的写作态度很好,从采访到选定主题再到和评论家的讨论,都很有专业态度。专业、有同情心、克制而且不轻易对他人下定义我都很喜欢,到最后读者来信的部分,即使面对不同的声音和指责,也是传达大家立场不同、受到教育不同,所以结论不同很正常,也在作为父亲进行反省。整体态度很端正,会看他其他的书籍。 以上。
很震撼,比菊与刀,樱花与牡丹等介绍日本性格路线的书更加的深刻和贴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