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免费
排行
我的书架
神鬼奇兽夜读装(全5册)
领读文化
|
刘星
50.6万字
文学
内容简介:《惊奇与怪异:域外世界怪物志》《神神鬼鬼》《东齐谐》《夜窗鬼谈》《山海百灵:<山海经>里的神人鸟兽鱼》《聊斋志异》。
...
目录
458章
查看目录
免费
版权信息
免费
惊奇与怪异:域外世界怪物志
免费
前言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其他书籍
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6.0分
陈平原
本书通过"文学史眼光"、"小说史研究方法"、"中国小说类型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四部分内容,在撰著文学史的同时,自觉反思其理论框架和操作规则,呈现出作者撰史过程中的理论思考。
出版
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6.0分
陈平原
本书以1898到1927年的中国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借用西方的叙事理论,从西方小说的启迪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传统文学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中的作用两个视角探讨晚清与“五四”两代作家是如何完成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作者借鉴托多洛夫的叙事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把纯形式的叙事学研究与注重文化背景的小说社会学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填补了文体研究的空白,而且推进了文学的形式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出版
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
6.0分
陈平原,关爱和,王德威
本书是“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全面呈现了此次研讨会的学术精神与追求。所选文章从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搜寻有关古城开封的历史记忆,探寻关于开封的城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文学
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
6.0分
陈平原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梳理侠之观念的形成,探讨唐宋以迄于20世纪武侠小说的发展;二是横向探讨武侠小说中行侠的手段、主题、背景及过程。全书将小说形态学的研究与文化发生学的探讨相结合,是一部视野广阔、研究扎实的武侠小说研究著作。
出版
当代中国人文观察.r
6.0分
陈平原
与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的初版本相比,北大“增订版”的最大差异是,减少了《“五方杂处”说北京》与《“通俗小说”在中国》二文,增加了《“学术文”的研习与追摹》、《学术史视野中的“关键词”》、《重建“文学史”》、《中国大学改革,路在何方?》、《大学中文系的自我定位》、《校友与大学文化》等六文,另外,还有十六则议论当下的“学术随感录”。为何加一括号,以“续”相称?那是对于“八十年代”青春激情的呼应。1988年,我曾放下手头的研究,为《嘹望》周刊及《人民日报》撰写《关于“学术语法”》等六则“学术随感录”。这组短文,收入《学者的人间情怀》等书,在学界影响颇大。不同于昔日的一鼓作气,这回的写作,断断续续,只是表达了一介书生对于“当代中国学术”的持续关注。
出版
大学有精神(陈平原大学三书)
6.0分
陈平原
《大学有精神》的特点,除了历史与现实对分,再就是论文及演讲各半。后者既指向“目光”,也牵涉“文体”。演讲诉诸听觉,需要大白话、新见解,引证不能太多,切忌满篇咬文嚼字、引经据典。这样一来,对于问题的深入探讨与彻底解决,多少总有些限制。演讲鼓励现场发挥,一旦说开去,常常“摇曳多姿”,这与史学论文之讲究准确、严谨,不免有些差距。
哲学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学术史丛书)
6.0分
陈平原
“文学”除了作为科系、作为专业、作为课程,还有作为修养、作为趣味、作为精神的一面。“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学史是在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下,在19到20世纪之交的形成的,并在20世纪获得了全面发展,《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着力探讨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史及文学史写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出版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
6.0分
陈平原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从文学、绘画、电影、新闻、建筑等不同视角,描绘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前世今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本书对香港的城市想象,既包括文学、文化中的城市经验,也包括对城市的叙述。研究者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通过本书,不难体味香港的城市变迁及香港人的情感、心路历程。
文化
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
6.0分
陈平原
大众媒介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与“潮流”的同时,也在创造“现代文学”。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 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大众传媒,不仅仅是新闻史家或媒体工作者的责任,更吸引了无数思想史家、文化史家以及文学史家的目光。本书从“报刊”及“"出版”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
文学
北大微讲堂:“文学”如何“教育”
6.0分
陈平原
“文学”作为一种知识,兼及经验、修养、技能与情怀,确实有其特殊性——上大学不一定就能学好,反过来,不上大学也不一定就学不好。这一点,与自然科学(如核物理)很不一样,在那里,极少自学成才的例子,没受过高等教育,基本上就“免开尊口”。对于这么一个门槛很低、但堂奥极深的“专业”,描述其展开“教育”的过程与方式,思考其利弊得失,不无裨益。
出版
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6.0分
陈平原
本书选择以清末民初三十年间的社会与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代表的"晚清"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文化理想、学术思路、治学方法以及文化心态的描述,展现中国现代学术转型的复杂性,揭示、发掘各种被压抑、被埋没的声音,挑战以"西学东渐"为代表的"现代化叙事"。
出版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6.0分
陈平原
本书从一场运动(“五四”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稽并重建历史,强调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的共谋与合力,才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全书史料的钩稽与细节的描述相映成趣,读者不难在这两者的张力中间深切体会“五四”那代人所处的历史语境、政治立场、文化趣味及学术思路,读来饶有趣味。
历史
中国散文小说史(博雅英华·陈平原著作系列)
6.0分
陈平原
《中国散文小说史》是一部阐述中国散文和小说发展历史的专题著作。全书分“绪论”和上下两编。上编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散文发展的过程;下编则以类型的演进,阐述中国小说发展的轨迹。
文学
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
6.0分
陈平原
书中展示的,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是经济实用的指南,只不过是一片郁郁葱葱、期待有心人徜徉其间并评头品足的读书的风景。至于诸君瞥过一眼之后,是否愿意深入堂奥,那得看各人的机缘。选择读书、大学、人文学三个话题,有作者兴趣及能力的限制,但更主要的是,此乃当下中国大学的关键问题。所选都是演讲稿或演讲后成文,不同于专业论文之正襟危坐;甚至故意保留演讲后的答问。行文风格较为轻松。
励志
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
6.0分
林传甲
本书辑录早期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三种,即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及吴梅的《中国文学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初出现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文学史以及首开文学史教学的北京大学的风貌。
出版
古文新观:版刻对照本
6.0分
陈平原
北京大学陈平原、夏晓虹教授精心选注。 精选20篇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古文,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涵盖各种文章体式,兼及各时代与名作家。
文学
《新青年》文选
6.0分
陈平原
本书是由陈平原教授编选的《新青年》文章的合集。
文学
文学史的书写与教学
6.0分
陈平原
文学研究名家关于文学史书写与教学的对话录,见解深刻而文风活泼
历史
大学何为
6.0分
陈平原
陈平原教授对百年中国大学(尤其是北大)有过深入的研究,已经刊行的《北大旧事》《老北大的故事》《北大精神及其他》《中国大学十讲》都引起文化界的强烈反响。而本书延续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叩问与思考,其"学术思路"在于从历史记忆、文化阐释、精神构建以及社会实践等层面,思考"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极为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什么、有什么、还能做些什么。 在纵深的人文视野中思考大学问题使本书对我国目前的高教实践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辅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
6.0分
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
本书合刊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和《漫说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两册"有趣的小书",是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三位学者1985年到1990年切磋学问、品谈文章的记录。"三人谈"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命题,关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打通了近、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格局,扩大了研究领域,在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漫说文化》收录各自的回忆文章及各集的序言,阐明了编者对"散文"的独特理解,注重突出文化意味。
教辅
加载更多
同类好书
北京的春节(精品公版)
9.0分
老舍
原汁原味精品公版,阅尽中国文学之美。
散文/随笔
吾愿生生花里住
8.9分
陆小曼
陆小曼最具才情的作品集
作品集
将饮茶
8.8分
杨绛
杨绛先生文集,三联增订版全新小精装面世。
散文/随笔
加入书架
免费试读
全本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