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超越自身视野的局限性,只不过作者的超越是通过受教育而获得的。家庭和身处的环境塑造出一种惯性的主观,这种主观决定了人会对一些现象过度解读、而对另一些充耳不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打破这种惯性(或至少拓宽ta的主观),而这种打破或拓宽不一定完全仰仗学校教育:首先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惯性的主观”,然后才能塑造自身的能动性、从自己的视角脱离出来,学会从更多的甚至是所谓敌人的视角看待同一个客观现象,最终借由多个视野逐渐界定事实的范围、进而接近一个相对不偏不倚的真相。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同时也说明了原生家庭决定论是错误的。作者从原生家庭中脱离出来也是重建了自己,而不是去直面以前的自己。作者也伤害了三个男朋友,原生家庭的不幸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在这过程中会伤害很多接近并帮助他的人,这种痛苦是很难以理解的背叛之痛。最后,祝福作者,感谢分享此书的友人亦或是爱人。
首先,我承认这本书的沉重不是一般人能完全看下去甚至看懂,更别说去感触作者的亲身经历。其次,这是一本回忆录,也是作者通过教育重塑自己之后的最有力见证。最后,这本书我觉得读者最应该理解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是平等的,只不过时间空间不同,出发点就相差悬殊,但只要你开始行动,并建立信仰坚持下去,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认知的提升重塑自己。我想,这本书会给我的一生带来力量。谢谢塔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