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本书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史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非常严谨又不失风趣的一本史书,几乎每段文字都列出了出处,详细交代了靖康之难的前因后果,虽然也有作者个人观点,但都有理有据,还列出了不同观点,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北宋灭亡的深层原因可能归结于农耕文明温顺的文化属性,罪魁祸首当属宋徽宗,白白浪费了王安石变法积攒的财富,令人唏嘘。
这本书以细腻笔触还原靖康之耻的全过程,跳出传统史观框架,从政治决策、军事部署到民生百态,勾勒出北宋末年的衰败图景。它不只是讲述战争,更剖析了制度积弊与人性弱点如何将王朝推向深渊,文字冷峻却充满张力,让读者在历史细节中感受盛世崩塌的震撼与悲凉,兼具史料价值与叙事魅力
很有启发意义的一本书,现代人对秦桧的态度根据确实有失历史真实。人们只记得岳父抗击金人,确不知道金国中也有许多汉人,而且在宋朝内部他也镇压了一部分的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