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为茅海建教授近年学术随笔、演讲等结集而成,大体分为四部分,包括与历史观察和思索结合的游记(西伯利亚铁路、张库大道、贝加尔湖、满洲里,越南),近代中外交流与关系的关键时刻与转变(马嘎尔尼使团、甲午战后中日博弈、乾隆时期的澳门角色),康有为思想晦暗不明之处,晚清思想革命以及辛亥革命的反思,史学研究反思与回忆故人、故事等。伴着驼铃从张家口到库伦,随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行,实地踏勘让历史的魅力更加饱满。从马戛尔尼、谢清高,赴日清使刘学询和庆宽,为什么时间没有磨平知识与认知的差距?从甲午到日俄战争,中、日、俄三国东北亚利益争夺与力量博弈从未间断,后来的二战与朝鲜战争,主线在哪里?历史并未远去。晚清思想革命与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其推动者除激进的维新派和在野的新派士人还另有其人。辛亥革命一百年,抛开历史定见,明晰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革命中各派势力的消长与动作、思想与现实的差异、历史的徘徊,应该做什么样的反思?对师长的怀念,对学生的期待,回忆终生挚友交往点滴,同道学友的砥砺支持,追求的还是思想比生命跟绵长。
茅先生在后记里强调,这几篇文章没什么学术价值,大家可以“随便看看”。但身为一个非历史专业的读者,我读的非常非常愉快。不是由于信息浅显而不费力的“愚”快,是有所收获与前进的愉快。从知识的角度来讲,《辛亥一百年》比《康有为大同三世说》更加裁弯取直、更好消化。我对辛亥兴趣更大些,前者一字不落读完心中似已累积石块:保路是多方博弈劈出来的偶然,但清倒塌是无可避免的必然;而《逝去的人们》《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思想比生命更长久》真诚的很,尤其是作者缅怀好友那篇,平静之中暗潮汹涌。回到开头,什么才是读者想要的“价值”呢?茅是注重考据的史学家,他追求的是客观和还原真相,他研究这些的目的则是以史为鉴。读者千人千面,所求不一而足;但凡是有追求的读者,总是希望借书来“启蒙”的:从书中寻找精神资源,以求人格独立、思想独立。在这一意义上凡是有此功效之书皆具价值,因为启蒙精神不死不灭;借用作者的话,思想便比生命更长久。
史难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