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免费
排行
我的书架
文化不是味精
汉唐之道
|
阿城
43.4万字
文学
内容简介:散文随笔集。分为文化、电影、绘画与摄影、音乐、人物等部分,谈及的话题十分广泛,显示了阿城先生浩瀚惊人的知识范畴。
...
目录
72章
查看目录
免费
版权信息
免费
文化
免费
文化不是味精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精彩热评
2条
更多
韬******
LV13
VIP
喜欢阿城,博学儒雅
5月18日
0
LG
LV11
VIP
阿城老师的第二本书
1月11日
0
作者其他书籍
阿城作品典藏(棋王+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威尼斯日记 二十周年纪念版)
6.0分
阿城
“第一个让我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四本“素读”小册子,跟着阿城先生,鉴赏这个世界。
文学
威尼斯日记
6.0分
阿城
窦文涛、柴静赞不绝口的旅行文学经典——“我能背出里面的句子,为了一本书去找一个人,我这辈子就这一次。”
文学
闲话闲说
6.0分
阿城
他将杂学古今的学问通识,放进趣味盎然的世俗世界里入味打通,尽显清谈风格,是其思想集大成之作。
文学
常识与通识
6.0分
阿城
阿城是一个有清谈风格的人。现在作家里面其实很少有清谈风格的,生活很功用,但是他是有清谈风格的,他就觉得人生的享受就是在一起吃吃东西,海阔天空地聊天。
文学
棋王
8.7分
阿城
《棋王》收录“三王”小说经典,珍贵文献、星星美展插画、《今天》杂志油印创作谈等一并收入,呈现文字手艺人阿城先生的温度与风度。“从世俗小说的样貌来说,《棋王》里有‘英雄传奇’、‘现实演义’,‘言情’因为较隐晦,评家们对世俗不熟悉,所以至今还没解读出来,大概总要二三十年吧。不少人的评论里都提到《棋王》里的‘吃’,几乎叫他们看出‘世俗’平实本义,只是被自己用惯的大话引开了。《树王》里潜在的是蒙昧的良知,不是科学的,是原始的,但它面对的不是科学,而是愚蠢,这就使双方都走向失败。愚蠢没有良知,所以良知即使是蒙昧的,对于中国,也是有价值的。我自己最喜欢《孩子王》,小说开始时明确写着写作时间是一九七六,将来会怎样,不知道。那时已经是个农民了,空闲的时候写写东西,浪费纸张。当时的人生的状态,只是不合作。”
小说
阿城文集(全七册)
6.0分
阿城
莫言、贾平凹、王朔、王安忆、唐诺、朱天文、王德威、张大春等称赞有加!
文学
常识与通识
6.0分
阿城
新版《常识与通识》与旧版大为不同,新版增添了谈话集这一部分,字数较以往增添了一倍之多。整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收获》专栏文章集结集,第二部分为对谈文章集结,同样在《收获》杂志上刊登过。第一部分即旧版《常识与通识》的全部内容,第二部分为此次新版增加的文章。整本书的内容主旨为普及诸多科学与人文常识,笔法生动,引人入胜。
文学
棋王·树王·孩子王
8.8分
阿城
《棋王·树王·孩子王》是阿城先生公认的经典之作,屡次再版,好评不衰,奠定了其作为汉语写作界第一作家的地位。
小说
脱腔
6.0分
阿城
散文随笔、谈话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任《华夏人文地理》主编期间为其所写文字的集结;第二部分主题为阅读,内容为阿城先生读书所得所感;第三部分主题为谈话,集结了诸多与名家对谈的文章及记者访谈文章。
文学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
6.0分
阿城
阿城先生散文集,闲谈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擅长清谈的风格。
文学
遍地风流
8.8分
阿城
阿城先生经典短篇小说集,收录了70篇作者的短篇小说,其中有十多篇是之前版本的《遍地风流》没有,这次新添加的。
小说
威尼斯日记
6.0分
阿城
《威尼斯日记》是阿城先生公认的经典之作,屡次再版,好评不衰,奠定了其作为汉语写作界第一作家的地位。 此次出版的是阿城先生亲自编订的最新版本。
文学
加载更多
同类好书
永远的背影:朱自清读书与做人
9.5分
朱自清
他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坛的“狷者”和“斗士”。借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立足于现代文学史册,照耀着我们前行……
散文/随笔
且介亭杂文-鲁迅
9.3分
鲁迅
《且介亭杂文》是鲁迅的一本杂文集。本书收集鲁迅1934年所作杂文三十六篇,包括《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拿来主义》《“以眼还眼”》《说“面子”》等。“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这些杂文不仅技巧圆熟,论证丰富,而且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也大都经过融会贯通,遵循杂感的特点结合在具体的内容里。《且介亭杂文》是鲁迅的一本杂文集。
散文/随笔
骆驼祥子(经典译林)
8.9分
老舍
祥子来自乡间,善良勤恳,坚忍不拔,到北平拉车谋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拉上自己的车。但他的希望却因各种原因屡遭破灭,三起三落之后,祥子渐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最后成了自暴自弃的无业游民。
散文/随笔
加入书架
免费试读
全本购买
×
喜欢阿城,博学儒雅
阿城老师的第二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