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散文杂文奖项,背负着生命困惑,为文化灵魂的回归导航;剖析千年中华文明,探索人性的自我救赎。本书在原《山居笔记》基础上,增加了相关照片、插图近70幅,且用料装帧均较考究。
初看这本书的题目,还以为是关于描写隐居山中的散文,以为是类似于《瓦尔登湖》,谁知完全不是。这是余秋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讲述以及思考,比如清朝的强盛及没落、苏东坡被贬、走西口的兴起、乔家大院的介绍、王阳明的心学、科举兴起的必要以及最终没落的必然、历史上一些著名小人的介绍,挺有深度的书,值得一看。
当年最喜欢的两篇文章《苏东坡突围》和《遥远的绝响》,现在读来,当年情形历历在目,当年感觉依然可追。实体书几经寻找,在一个小书店偶然觅得,幸甚至哉!
以前写书评都是看完了,最少三天后写,一方面酝酿一下,另一方面怕情绪影响了判断。但对余秋雨先生山居笔记书中十万进士的文章真的无法完全苟同。文章人物科举制度是能选拔人才,但也扭曲了人性,科举的价值不完全在于选拔人才,而是在于平等的机会。在今天孩子念书对所有家长而已都是头疼的事,在纸张流通之前,竹简就是财富,只有极少数人能读书,也就意味着官员是固化的。开始于唐代的科举,相比于之前的举孝廉,相互推荐的前人荫蔽,最起码打开了一条向上跃迁的通道,给了天下人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 有的时候理解不了,那个时代的作者给自己归于文人行列,悲天悯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调调,不是外国月亮圆又亮,就是我们从古至今没有进步。我们的历史已经发生,不管你喜不喜欢,那都是我们祖先走来的路,往后的路也是靠双脚走出,肯定不是无病呻吟,自怜自艾。原想再重温一下文化苦旅,现在想来算了,文化继承发扬,别像个矫情的美食家点评酸甜。
初看这本书的题目,还以为是关于描写隐居山中的散文,以为是类似于《瓦尔登湖》,谁知完全不是。这是余秋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讲述以及思考,比如清朝的强盛及没落、苏东坡被贬、走西口的兴起、乔家大院的介绍、王阳明的心学、科举兴起的必要以及最终没落的必然、历史上一些著名小人的介绍,挺有深度的书,值得一看。
当年最喜欢的两篇文章《苏东坡突围》和《遥远的绝响》,现在读来,当年情形历历在目,当年感觉依然可追。实体书几经寻找,在一个小书店偶然觅得,幸甚至哉!
以前写书评都是看完了,最少三天后写,一方面酝酿一下,另一方面怕情绪影响了判断。但对余秋雨先生山居笔记书中十万进士的文章真的无法完全苟同。文章人物科举制度是能选拔人才,但也扭曲了人性,科举的价值不完全在于选拔人才,而是在于平等的机会。在今天孩子念书对所有家长而已都是头疼的事,在纸张流通之前,竹简就是财富,只有极少数人能读书,也就意味着官员是固化的。开始于唐代的科举,相比于之前的举孝廉,相互推荐的前人荫蔽,最起码打开了一条向上跃迁的通道,给了天下人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 有的时候理解不了,那个时代的作者给自己归于文人行列,悲天悯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调调,不是外国月亮圆又亮,就是我们从古至今没有进步。我们的历史已经发生,不管你喜不喜欢,那都是我们祖先走来的路,往后的路也是靠双脚走出,肯定不是无病呻吟,自怜自艾。原想再重温一下文化苦旅,现在想来算了,文化继承发扬,别像个矫情的美食家点评酸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