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201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降临》的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结集特德·姜早期的八篇作品: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处女作《巴比伦塔》以及《领悟》《除以零》《七十二个字母 》《人类科学之演变》《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赏心悦目》——一个语言学家学会了一门外星语言,彻底改变了她的世界观。过去、现在、未来,在她眼前同时展开。为了离上帝更近,人类伐木烧砖,拉车砌塔,经过无数个世代的辛劳,终于建成一座巍峨耸立于天地之间的通天塔。只要一小瓶药水,就能拥有超人智慧,这个诱惑无人能挡。可惜超人不止一个,荡气回肠的超人对决之后,领悟终极的智慧。任何数字除以零,都不会得出一个有意义的结果。两个人的感情除以零,结果是什么?在一个“名字驱动一切”的世界,命名师们玩转七十二个字母,寻找人类种族繁衍的密码。当人类的所有科学研究仅仅局限在解读后人类的科研成果时,这种研究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妻子在天使下凡时去世,丈夫却必须学习如何热爱上帝,以便死后与妻子团聚。
有很多类型结构的科幻,但给人的思考却是深远永久的,无论是宗教式信仰,还是科技文化,社会舆论,都让我去反思探究从未思考过的领域,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关于同名短篇《你一生的故事》。其他的还没看。想象太瑰丽,手法太震撼,让我一时有些喘不过气来。幸好读的是英文原版,那些看似混乱的时态一下子就引起了注意,到中后段也令故事的脉络更加清晰地呈现。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对“预知未来”悖论的一种解释。原本的悖论中,如果未来是可以被预知的,那么人就可以有意地去做与预见中的未来不同的事情,因此原本所预测的未来就不成立。Ted Chiang的解释方法是抽走时间和因果这两个元素,于是未来和过去同时被经历,行为并不是为了改变什么、而只是或忠实或随性地演绎早已确定结局的剧本。在他的解释里,自由意志(free will)和可预知的未来都是成立的,但它们就像视觉错觉图案的两种解读,尽管都是正确的,却无法同时实现。看见未来的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不会选择凭借个人意愿去改变已知的未来。或者说,只有明白了无法凭借个人意愿去改变未来的人才有能力去预知今后的事情。(然而还要纠结这两者先后次序的我显然是无法掌握这种思考模式的……)文中提到博尔赫斯,令我想起不久前刚读过的《特隆……》(标题太长不记得)。完全不在意因果关系的特隆文化很可能也是Ted Chiang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之一,然而他在这里更进一步,创造出了与这种思考模式相符的物种和语言,于是顺序和因果彻底地失去了意义。还想感叹一次,不划分词句段、没有正确阅读顺序、由各种涵义的符号纠缠联系不断扩充成巨大的繁杂图案来传达信息的书面语言,这样的设定实在是太惊人、太美丽。读完全篇后拉回开头看到那句“and I want to pay attention, note every detail”,突然就被震到眼眶泛泪。Heptapod体验的生活是怎样的?也许就像在看一部记得剧情但印象有些模糊的挚爱电影,正因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才感到更加亲切和激动(想起有研究发现人听歌的时候期待最爱段落时的兴奋程度与真正听到时相当),同时也会为发现之前未曾注意的细节而欣喜。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人为何而活”的一种思考。我们所知的未来精度更低,但无法改变的结局是死亡。即使有着必将到来的灭亡,我们仍然选择热烈地生活、全心地体验每一个或许意义重大的时刻。P.S. 关于特隆的短篇出自《小径分岔的花园》。
看到特德姜的书能出圈真的很开心,最早看到他的作品是《巴比伦塔》,当时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科幻小说。但是这篇小说依然让我对特德姜的作品有了极大的兴趣,于是读了他的一些短篇。过了一段时间重温《巴比伦塔》才感受到这篇小说的妙处,虽然小说中描绘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很荒诞,可是他们对于世界的探索和认知过程却和我们无比相似。我们何尝不是想找到世界的尽头,结果却惊愕的发现原来脚下的大地竟是个球体,甚至付出了不少血的代价才让大众接受了这个与直觉和信仰相悖的结论。可想而知在这篇小说的世界里,发现天地相连的人们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当作异端,只有大家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世界的真相之后才会为这些先驱者平反。感谢人类历史上所有踏足未知领域的先驱者,也希望我们能继续向更远的世界进发,唯有不断探索才能让人类文明继续延展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