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以宗教团体来说,每个宗教都具有它独特的礼节。作为一个佛教徒,就应该懂得佛教徒的礼节。不但懂得,还要在与佛教徒应对的时候,表现出来。如此,在人们的感觉上,才像个佛教徒,否则,尽管对方学得满肚子佛法,多么有智慧;或者,修行达到几禅几定,不过是有理无事、有体无用,就像个少了一只脚的人,总令人有不完美的感想。因为,礼节也是一种修养、一种礼貌的展现。
“无我”是没有错的,“无我”而生命仍然能存在,仍然能有各种活动,那是受到各人生命的业力与因缘的影响所致,并不是有个“我”在支使。
但从“因缘”上来说,就不同了,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为什么呢?乃是由于“因”要形成“果”,必须依靠“缘”来助成,因缘具定,才能结果;而“缘”可以改变“因”,既可改变“因”,自然也就改变了“果”。
十二因缘就是说明人类生命,以及苦的由来。追究到最后,发现到苦的最初根源,是无明;由无明而有行,由行而有识,由识而有名色,由名色而有六入,由六入而有触,由触而有受,由受而有爱,由爱而有取,由取而有业,由业而有生,由生——依业报受生的生命的存在,才有老、病、死之苦,以及其他种种的苦,都是依人类生命的存在而有的。
“无我”是没有错的,“无我”而生命仍然能存在,仍然能有各种活动,那是受到各人生命的业力与因缘的影响所致,并不是有个“我”在支使。
但从“因缘”上来说,就不同了,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为什么呢?乃是由于“因”要形成“果”,必须依靠“缘”来助成,因缘具定,才能结果;而“缘”可以改变“因”,既可改变“因”,自然也就改变了“果”。
十二因缘就是说明人类生命,以及苦的由来。追究到最后,发现到苦的最初根源,是无明;由无明而有行,由行而有识,由识而有名色,由名色而有六入,由六入而有触,由触而有受,由受而有爱,由爱而有取,由取而有业,由业而有生,由生——依业报受生的生命的存在,才有老、病、死之苦,以及其他种种的苦,都是依人类生命的存在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