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埃尔诺依旧从自身经历出发,拉开距离用客观的口吻讲述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没有修饰、没有故事、没有抒情,只有像冷刃一般的叙述切入自身的血肉,然后剖出带血的故事来—“尽管很多小说都谈到过堕胎,却从未提到过实施的细节,更没有告诉读者,它究竟如何发生。在女孩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刻与她卸下负担之间,一切都被省略了。”。她告诉读者,在女性不能掌握身体的年代,一个意外怀孕的女孩会遭遇多少痛苦和意外——恐惧、孤独、无可言说的压抑,和拿起毛衣针戳入自己身体的尖锐痛苦,看得人好痛。直到2024年法国将堕胎权加入宪法,好想尖叫与感谢,那些苦痛和血泪都没有白费。感谢走在女性权益抗争道路上的前辈。敬自由。
事件得到书写,书写成为事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正是为了我可以讲述它。而我生命的真正目标或许仅在于此:让我的身体、我的感知、我的思想成为书写,成为某种可以被理解的、普遍性的东西,让我的存在可以完全消融在他人的头脑与生命中。”安妮做到了这一点,她的笔触简洁而精准,我在她笔下缓缓流动的文字中,似乎看到了那个在禁止堕胎时的法国,23岁少女面对世界的勇敢。“那一刻,我杀死了存在于我身上的母亲。”此处夸夸译者的实力,信达雅而富有力量的翻译。作者对于切肤之痛的感知,对于现实的书写,对于回忆的解剖种种都让我深思。“第一次,我感到自己被卷进女性的链条之中,在这根链条上,有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那是些灰色的冬日。我在世界中央的光中漂浮。”她的抗争注定了不平凡,而展示出女性对于自己的身体、生活所决定的权利也将影响到众多女性!
回望过去,更开放更文明的西方世界居然是禁止堕胎的,用一种权利限制另一种权利,但这种束缚却只针对女性。甚至这种限制现在在某些西方国家依然如此。所谓的开放和文明到底在为谁服务?有特定的群体吗?被排除在外的群体又要怎么生存?这本短短的小说颇有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作用。 我觉得作者是有些女性主义思想萌芽的,毕竟她觉得女人和男人应该享有平等的身体愉悦,但她的傲慢忽视了生理结构的不同,给自己带来了“大麻烦”。身边的知情人和相关者的态度也很微妙,有的卑鄙,有的温情,有的麻木,有的市侩,有的伪善…真是百态人间。作为“大麻烦”的载体,把自己表面的回避麻木,内心的焦虑自卑用平静的语言写了出来,但却能感受到之下的激流汹涌。不愧是诺奖得主啊~但有时还是会有词藻堆砌的迷离感,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那本《Spare》。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西方写作风格的关系…
简洁的文字重现了女性的绝望处境,在阅读中我对怀孕、堕胎的恐惧有如实质。女性和男性的差异特质以及共同的人性在其中像是乌云罅隙中流动的光,让整篇小说从灰暗走出,结尾接近光明,带来平静的震颤。我想在西方这本小说会是推动女性堕胎自由的重要文学力量。
安妮·埃尔诺依旧从自身经历出发,拉开距离用客观的口吻讲述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没有修饰、没有故事、没有抒情,只有像冷刃一般的叙述切入自身的血肉,然后剖出带血的故事来—“尽管很多小说都谈到过堕胎,却从未提到过实施的细节,更没有告诉读者,它究竟如何发生。在女孩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刻与她卸下负担之间,一切都被省略了。”。她告诉读者,在女性不能掌握身体的年代,一个意外怀孕的女孩会遭遇多少痛苦和意外——恐惧、孤独、无可言说的压抑,和拿起毛衣针戳入自己身体的尖锐痛苦,看得人好痛。直到2024年法国将堕胎权加入宪法,好想尖叫与感谢,那些苦痛和血泪都没有白费。感谢走在女性权益抗争道路上的前辈。敬自由。
事件得到书写,书写成为事件!“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正是为了我可以讲述它。而我生命的真正目标或许仅在于此:让我的身体、我的感知、我的思想成为书写,成为某种可以被理解的、普遍性的东西,让我的存在可以完全消融在他人的头脑与生命中。”安妮做到了这一点,她的笔触简洁而精准,我在她笔下缓缓流动的文字中,似乎看到了那个在禁止堕胎时的法国,23岁少女面对世界的勇敢。“那一刻,我杀死了存在于我身上的母亲。”此处夸夸译者的实力,信达雅而富有力量的翻译。作者对于切肤之痛的感知,对于现实的书写,对于回忆的解剖种种都让我深思。“第一次,我感到自己被卷进女性的链条之中,在这根链条上,有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那是些灰色的冬日。我在世界中央的光中漂浮。”她的抗争注定了不平凡,而展示出女性对于自己的身体、生活所决定的权利也将影响到众多女性!
回望过去,更开放更文明的西方世界居然是禁止堕胎的,用一种权利限制另一种权利,但这种束缚却只针对女性。甚至这种限制现在在某些西方国家依然如此。所谓的开放和文明到底在为谁服务?有特定的群体吗?被排除在外的群体又要怎么生存?这本短短的小说颇有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作用。 我觉得作者是有些女性主义思想萌芽的,毕竟她觉得女人和男人应该享有平等的身体愉悦,但她的傲慢忽视了生理结构的不同,给自己带来了“大麻烦”。身边的知情人和相关者的态度也很微妙,有的卑鄙,有的温情,有的麻木,有的市侩,有的伪善…真是百态人间。作为“大麻烦”的载体,把自己表面的回避麻木,内心的焦虑自卑用平静的语言写了出来,但却能感受到之下的激流汹涌。不愧是诺奖得主啊~但有时还是会有词藻堆砌的迷离感,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那本《Spare》。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西方写作风格的关系…
简洁的文字重现了女性的绝望处境,在阅读中我对怀孕、堕胎的恐惧有如实质。女性和男性的差异特质以及共同的人性在其中像是乌云罅隙中流动的光,让整篇小说从灰暗走出,结尾接近光明,带来平静的震颤。我想在西方这本小说会是推动女性堕胎自由的重要文学力量。
回望过去,更开放更文明的西方世界居然是禁止堕胎的,用一种权利限制另一种权利,但这种束缚却只针对女性。甚至这种限制现在在某些西方国家依然如此。所谓的开放和文明到底在为谁服务?有特定的群体吗?被排除在外的群体又要怎么生存?这本短短的小说颇有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作用。 我觉得作者是有些女性主义思想萌芽的,毕竟她觉得女人和男人应该享有平等的身体愉悦,但她的傲慢忽视了生理结构的不同,给自己带来了“大麻烦”。身边的知情人和相关者的态度也很微妙,有的卑鄙,有的温情,有的麻木,有的市侩,有的伪善…真是百态人间。作为“大麻烦”的载体,把自己表面的回避麻木,内心的焦虑自卑用平静的语言写了出来,但却能感受到之下的激流汹涌。不愧是诺奖得主啊~但有时还是会有词藻堆砌的迷离感,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那本《Spare》。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西方写作风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