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读作者的书,还是《春秋战国》那个系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出到三国,这段历史基本上都被国内作家写烂了,想看看作者能写出什么新鲜的东西,看完觉得还是有点收获。先说缺点,本书的前大半本质量我感觉远高于诸葛亮死后的后半本,后面作者可能写乏了,有点白开水了。而且书中文字过于网络化,轻佻,直接写事情就好了嘛,干嘛非要捏造那么多对话。特别是文中“曹操微笑着对荀攸说∶‘什么都瞒不过你,你这小坏蛋。’”要不是觉得书质量还行,我可能就直接不看了。除去上述缺点,剩下都是优点了。首先作者思辨推理能力很强,也敢于下结论做定义,这在现在的文科圈子太难得了(文科圈子的风气就是端平水)。现在互联网吹诸葛亮就是政治正确,陈寿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结果一些人特别是网络大up主,比如渤海小吏,就迎合群众说诸葛亮治军是相对治国为短,但是诸葛亮治国是120分,所以治军也有100分。但是史料里诸葛亮打仗不行也是事实啊,特别是诸葛亮用兵过于小心,可是蜀国本来就是小国,小国打大国还不剑走偏锋,那这仗怎么打得赢。刘备打汉中,连门下小吏都知道是生死之战,男当战女当运,诸葛亮居然一开始还犹豫,说明他确实是过于小心了。诸葛亮当政委治军是三国前三水平,但是打仗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他徒弟姜维水平就更差了,可能连二流孟达他们都比不过,作者也认为姜维的水平被远远高估,蜀汉滤镜太强大)还有白帝托孤,我也赞同作者的说法,是刘备一生最后一次使计,否则不可能诸葛亮一推脱,刘备就立刻让与诸葛亮有罅隙的李严做诸葛亮副手,来制衡诸葛亮。当时刘备诸葛亮也不是互不信任,就是临终前加深诸葛亮的忠诚而已,绝对不是什么诚心让位。书中有很多类似的结论,都是有理有据的推理,看起来太爽了。在这个互联网上神话人物的风潮下,还原历史人物本来的面目,治国奇才,军事短手诸葛亮,一代枭雄刘备等人真相,这才是读书让我们思考的真实写照。
上次读作者的书,还是《春秋战国》那个系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出到三国,这段历史基本上都被国内作家写烂了,想看看作者能写出什么新鲜的东西,看完觉得还是有点收获。先说缺点,本书的前大半本质量我感觉远高于诸葛亮死后的后半本,后面作者可能写乏了,有点白开水了。而且书中文字过于网络化,轻佻,直接写事情就好了嘛,干嘛非要捏造那么多对话。特别是文中“曹操微笑着对荀攸说∶‘什么都瞒不过你,你这小坏蛋。’”要不是觉得书质量还行,我可能就直接不看了。除去上述缺点,剩下都是优点了。首先作者思辨推理能力很强,也敢于下结论做定义,这在现在的文科圈子太难得了(文科圈子的风气就是端平水)。现在互联网吹诸葛亮就是政治正确,陈寿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结果一些人特别是网络大up主,比如渤海小吏,就迎合群众说诸葛亮治军是相对治国为短,但是诸葛亮治国是120分,所以治军也有100分。但是史料里诸葛亮打仗不行也是事实啊,特别是诸葛亮用兵过于小心,可是蜀国本来就是小国,小国打大国还不剑走偏锋,那这仗怎么打得赢。刘备打汉中,连门下小吏都知道是生死之战,男当战女当运,诸葛亮居然一开始还犹豫,说明他确实是过于小心了。诸葛亮当政委治军是三国前三水平,但是打仗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他徒弟姜维水平就更差了,可能连二流孟达他们都比不过,作者也认为姜维的水平被远远高估,蜀汉滤镜太强大)还有白帝托孤,我也赞同作者的说法,是刘备一生最后一次使计,否则不可能诸葛亮一推脱,刘备就立刻让与诸葛亮有罅隙的李严做诸葛亮副手,来制衡诸葛亮。当时刘备诸葛亮也不是互不信任,就是临终前加深诸葛亮的忠诚而已,绝对不是什么诚心让位。书中有很多类似的结论,都是有理有据的推理,看起来太爽了。在这个互联网上神话人物的风潮下,还原历史人物本来的面目,治国奇才,军事短手诸葛亮,一代枭雄刘备等人真相,这才是读书让我们思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