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拜读端正兄大作,享受了一晚上酣畅淋漓的阅读。此书乃作者李端正之剖心力作,何谓剖心?此书唯李端正敢言,此书唯李端正能写!小说中梦里的虚幻之境,镜中的真相之谜,一场迷离徜恍的斗心之战,读来实在令人耳目一新、震撼惊惧。《不休》精彩之处想必不用再以不才浅俗之言描绘,读者自易悟之。在同龄人籍籍无名、庸碌无为之时,24岁的端正早已在华语文坛崭露头角,献上了这本堪称不俗奇葩的处女作。相信假以时日,李端正必将成为一道惊天雷霆,震动乃至肃清当代文坛之疲势。诸君拭目以待!作打油诗一首以赞《不休》: 宝剑磨砺纸上寒, 《不休》横世共奇观。 千金散尽风流在, 更待端正肃文坛。
如梦似幻,老黑是作者心底良知与天真的物化吗?李端正一直在自救,可是越是自救,越是把自己推入了深渊,最后已然丧失了人性陷入疯狂。如果再来一次会是怎样?究竟是选择良知还是不择手段?
非常有语言张力和思想力的一本书。一口气读完实在是淋漓酣畅!燃灯,是穷途末路者的自问,在一次次自我怀疑和自我救赎中走向自我和解自我毁灭。强推!
这本书与以往读的书都不一样,作者采用真实与幻境相结合的手法,在一次次幻境中将事情的真相揭露出来。文章中李医生看似每步都自我救赎,可果真如此吗?他的救赎是一次次以最亲近的人伤害为代价。李医生拥有精湛技术的背后真的全是恪尽职守吗?医者不能自医,对于救助他自己本来没有错,可为了救自己不择手段一错再错,李医生口中的自我救赎是贯穿全文的主要亮点。 这本书实在是精彩,很久没有阅读过让我眼前一亮的,期待端正兄在文学路上的更多成就!
刘勰有言:“志盛者思锐以胜劳,气衰者虑密以伤神。”然要论及思智敏锐、言辞周密而又胜劳不休、神形愈坚的作者,李端正大概就是其中之一。他不拘一格,笔耕不辍,在颓然气衰的语境中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写作意志与密集的文学思绪。“山雨欲来风满楼,人欲眠兮苦不休”,李端正以不休之精神推出了小说新作,其文本内容、叙事手段以及语言艺术都充盈着这位青年作家沥血涂肝式的生命感悟与美学沉思。小说以主人公与燃灯在木屋中的的对话作为开端,铺展出叙事主体狰狞而波澜、痛苦而麻木的充满矛盾的命运历程。在这里,感受主体与行为主体面对社会的规训、现实的沉重不得不呈现出非同一性的特征。于是,真相与幻象的交织、空间与时间的紊乱、欲望与理性的斗争、本我与超我的对立就这样一齐融入文本的炼金炉中,最终以一种压抑、低沉而不失力量的状态表征出来,直至“被审判的最后一刻”。为了更好处理这种心理剖析式的内容,李端正创新性地采用第二人称的叙事视角,以“镜像叙事”的方式表现人物与情节,在燃灯的蜡烛前,叙述者引领故事人物以及读者走向烛之火的物质想象,从“镜像”之中看到一个完全象征化的世界。我想,在这富有神秘感的复魅仪式中,生活在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社会中的读者所感悟到的不仅是作者想象力的飞扬,更是一种原始主义的回归:文本会告诉我们,我们身边还有一个与我们共存但如今却已被忘却的世界——它由隐喻、象征、道德、魔幻与审美构成,那曾经是作为大地之子的人类的家园。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其文本内容的现代性、文本结构的先锋性,《不休》的语言则具有中国古典诗学的风韵,这不只表现在文言的引用与古语的内化,相比于其他现在小说,《不休》的叙述语言更富于音乐性,或飞动、或低沉、或紧凑、或舒展,或骈或散,或文或笔,都与故事情节完整契合,形成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完整统一,因此,在读《不休》时,自己更能体会到一种诗歌的吟诵感,我想这与作者曾大量阅读古代文论的经历有关,相信有素养的读者可以从中深切体会到。
作者以并不常规的第二人称视角切入,讲述动人心魄的故事。步步逼视、自我审视,不休地拷问着自我与社会的心灵。不似高行健《灵山》般飘逸,《不休》作者用笔厚重,字字遒劲,如同用尽全力。当今可能更需要有力量够执著的作者和作品。 祝端正兄文学之路坦荡自在,文思不止不休🙏
笔力刚健,震撼人心。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痛快至极!燃灯,是穷途末路者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心性外化成具象的燃灯,隐喻的是人生的选择与道路。小说有玄释的味道在里面,蜡烛封存的故事也含有哲学的意味。在和燃灯的对话中,“李医生”拼命地阐述自己的迫不得已,实际上他最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人心的复杂性也在于此。自问,自答,自我剖解,自我嘲讽,自我毁灭。强烈推荐!
一部小说能如此直白又深刻地剖析人性与命运。这本书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被其中光怪陆离却又真实得可怕的世界深深吸引。 如果“你”得知自己黎明即会猝死,在这生命倒计时的紧迫时刻,“你”作为主人公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那些被深埋的记忆、难以启齿的秘密和激烈挣扎的内心世界……蔓延,生长 。小说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第二人称镜像叙事手法。李老师运用 “你” 作为叙述视角,让读者仿佛化身为书中主公,被迫直面那些不堪的过往与内心的阴暗角落。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距离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与冲击力。在描述主人公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的种种自私行为时,每一种直击灵魂的质问,都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道德冲击,仿佛自己也在接受良心和黑暗的审判 。 书中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打破了空间与时间壁垒。主人公在回忆与忏悔中,时而陷入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幻想,时而又被残酷的现实拉回。这种强烈的反差,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沉重以及人性在社会规训下的扭曲 。正是这样对主人公复杂人性的刻画。让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形象,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利己主义者。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出卖老黑,对发小的妻儿子女在手术室的困境也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栽赃师门 。这些行为让人愤怒、不齿,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了解到他背后所面临的社会规训、现实压力,又不禁对他产生一丝同情。他的挣扎、妥协与反抗,也是绝大部分人在社会上面对困境时的缩影。只不过,他的选择更加极端,将人性中的黑暗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我想,人性本来就是矛盾的。 《不休》才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像主人公往“你”的手里放了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着人性、社会与命运。也许,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光明与黑暗,我们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不断寻找着自我救赎的道路。这本书也提醒着我们,在面对现实的压迫和诱惑时,要坚守内心的底线。如果你也渴望一场深度的阅读体验,探寻灵魂深处的秘密,那么《不休》绝对值得一读。
好久没写过书评了,其实是好久没完整看过一本书了(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关于梦境和现实的转变虚实结合(没错又回到高中语文阅读题了),然后是关于喝酒,手术的描写非常生动(尤其是喝酒比赛那段特别身临其境,呕吐甚至有点令人反感哈哈哈),然后语言非常古朴典雅,感觉作者读了很多书,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然后关于自救的主题让人思考: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生存等宏大的关系(说不清了),老黑最后出现那里真的很感动呜呜呜,永远为一些动物的忠诚感动,登上珠峰就能摆脱“被注视的不适感”这个概念有打动到,总之挺好的,期待作者能写出更多好书!
有幸拜读端正兄大作,享受了一晚上酣畅淋漓的阅读。此书乃作者李端正之剖心力作,何谓剖心?此书唯李端正敢言,此书唯李端正能写!小说中梦里的虚幻之境,镜中的真相之谜,一场迷离徜恍的斗心之战,读来实在令人耳目一新、震撼惊惧。《不休》精彩之处想必不用再以不才浅俗之言描绘,读者自易悟之。在同龄人籍籍无名、庸碌无为之时,24岁的端正早已在华语文坛崭露头角,献上了这本堪称不俗奇葩的处女作。相信假以时日,李端正必将成为一道惊天雷霆,震动乃至肃清当代文坛之疲势。诸君拭目以待!作打油诗一首以赞《不休》: 宝剑磨砺纸上寒, 《不休》横世共奇观。 千金散尽风流在, 更待端正肃文坛。
如梦似幻,老黑是作者心底良知与天真的物化吗?李端正一直在自救,可是越是自救,越是把自己推入了深渊,最后已然丧失了人性陷入疯狂。如果再来一次会是怎样?究竟是选择良知还是不择手段?
非常有语言张力和思想力的一本书。一口气读完实在是淋漓酣畅!燃灯,是穷途末路者的自问,在一次次自我怀疑和自我救赎中走向自我和解自我毁灭。强推!
这本书与以往读的书都不一样,作者采用真实与幻境相结合的手法,在一次次幻境中将事情的真相揭露出来。文章中李医生看似每步都自我救赎,可果真如此吗?他的救赎是一次次以最亲近的人伤害为代价。李医生拥有精湛技术的背后真的全是恪尽职守吗?医者不能自医,对于救助他自己本来没有错,可为了救自己不择手段一错再错,李医生口中的自我救赎是贯穿全文的主要亮点。 这本书实在是精彩,很久没有阅读过让我眼前一亮的,期待端正兄在文学路上的更多成就!
刘勰有言:“志盛者思锐以胜劳,气衰者虑密以伤神。”然要论及思智敏锐、言辞周密而又胜劳不休、神形愈坚的作者,李端正大概就是其中之一。他不拘一格,笔耕不辍,在颓然气衰的语境中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写作意志与密集的文学思绪。“山雨欲来风满楼,人欲眠兮苦不休”,李端正以不休之精神推出了小说新作,其文本内容、叙事手段以及语言艺术都充盈着这位青年作家沥血涂肝式的生命感悟与美学沉思。小说以主人公与燃灯在木屋中的的对话作为开端,铺展出叙事主体狰狞而波澜、痛苦而麻木的充满矛盾的命运历程。在这里,感受主体与行为主体面对社会的规训、现实的沉重不得不呈现出非同一性的特征。于是,真相与幻象的交织、空间与时间的紊乱、欲望与理性的斗争、本我与超我的对立就这样一齐融入文本的炼金炉中,最终以一种压抑、低沉而不失力量的状态表征出来,直至“被审判的最后一刻”。为了更好处理这种心理剖析式的内容,李端正创新性地采用第二人称的叙事视角,以“镜像叙事”的方式表现人物与情节,在燃灯的蜡烛前,叙述者引领故事人物以及读者走向烛之火的物质想象,从“镜像”之中看到一个完全象征化的世界。我想,在这富有神秘感的复魅仪式中,生活在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社会中的读者所感悟到的不仅是作者想象力的飞扬,更是一种原始主义的回归:文本会告诉我们,我们身边还有一个与我们共存但如今却已被忘却的世界——它由隐喻、象征、道德、魔幻与审美构成,那曾经是作为大地之子的人类的家园。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其文本内容的现代性、文本结构的先锋性,《不休》的语言则具有中国古典诗学的风韵,这不只表现在文言的引用与古语的内化,相比于其他现在小说,《不休》的叙述语言更富于音乐性,或飞动、或低沉、或紧凑、或舒展,或骈或散,或文或笔,都与故事情节完整契合,形成内在性与外在性的完整统一,因此,在读《不休》时,自己更能体会到一种诗歌的吟诵感,我想这与作者曾大量阅读古代文论的经历有关,相信有素养的读者可以从中深切体会到。
作者以并不常规的第二人称视角切入,讲述动人心魄的故事。步步逼视、自我审视,不休地拷问着自我与社会的心灵。不似高行健《灵山》般飘逸,《不休》作者用笔厚重,字字遒劲,如同用尽全力。当今可能更需要有力量够执著的作者和作品。 祝端正兄文学之路坦荡自在,文思不止不休🙏
笔力刚健,震撼人心。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痛快至极!燃灯,是穷途末路者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心性外化成具象的燃灯,隐喻的是人生的选择与道路。小说有玄释的味道在里面,蜡烛封存的故事也含有哲学的意味。在和燃灯的对话中,“李医生”拼命地阐述自己的迫不得已,实际上他最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人心的复杂性也在于此。自问,自答,自我剖解,自我嘲讽,自我毁灭。强烈推荐!
一部小说能如此直白又深刻地剖析人性与命运。这本书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被其中光怪陆离却又真实得可怕的世界深深吸引。 如果“你”得知自己黎明即会猝死,在这生命倒计时的紧迫时刻,“你”作为主人公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那些被深埋的记忆、难以启齿的秘密和激烈挣扎的内心世界……蔓延,生长 。小说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第二人称镜像叙事手法。李老师运用 “你” 作为叙述视角,让读者仿佛化身为书中主公,被迫直面那些不堪的过往与内心的阴暗角落。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距离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与冲击力。在描述主人公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的种种自私行为时,每一种直击灵魂的质问,都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道德冲击,仿佛自己也在接受良心和黑暗的审判 。 书中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打破了空间与时间壁垒。主人公在回忆与忏悔中,时而陷入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幻想,时而又被残酷的现实拉回。这种强烈的反差,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沉重以及人性在社会规训下的扭曲 。正是这样对主人公复杂人性的刻画。让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形象,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利己主义者。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出卖老黑,对发小的妻儿子女在手术室的困境也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栽赃师门 。这些行为让人愤怒、不齿,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了解到他背后所面临的社会规训、现实压力,又不禁对他产生一丝同情。他的挣扎、妥协与反抗,也是绝大部分人在社会上面对困境时的缩影。只不过,他的选择更加极端,将人性中的黑暗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我想,人性本来就是矛盾的。 《不休》才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像主人公往“你”的手里放了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着人性、社会与命运。也许,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光明与黑暗,我们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不断寻找着自我救赎的道路。这本书也提醒着我们,在面对现实的压迫和诱惑时,要坚守内心的底线。如果你也渴望一场深度的阅读体验,探寻灵魂深处的秘密,那么《不休》绝对值得一读。
好久没写过书评了,其实是好久没完整看过一本书了(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关于梦境和现实的转变虚实结合(没错又回到高中语文阅读题了),然后是关于喝酒,手术的描写非常生动(尤其是喝酒比赛那段特别身临其境,呕吐甚至有点令人反感哈哈哈),然后语言非常古朴典雅,感觉作者读了很多书,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然后关于自救的主题让人思考: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生存等宏大的关系(说不清了),老黑最后出现那里真的很感动呜呜呜,永远为一些动物的忠诚感动,登上珠峰就能摆脱“被注视的不适感”这个概念有打动到,总之挺好的,期待作者能写出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