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彬中国史系列第三部,第一部《秦制两千年》是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算是根。第二部《洪武时代》则是挑出了秦制下最有代表性的皇帝朱元璋,彻底撕下秦制的美好外衣,告诉大家朱元璋如何通过秦制剥削人民乃至官僚,只为了他们朱家一家服务(现在很多小白总说朱元璋出身底层,严惩贪官有多爱民,实际上朱元璋对老百姓剥削残害不亚于秦始皇)。……………………总之这本书依旧是陈老师一贯的风格,对民主的无限推崇,对独裁的无底线批判,虽然说的是对的,但是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去思考为什么对。无脑夸和无脑骂都不可取!
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虽然有一些重合之处,但是作为每日阅读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整体。事情是由人来做的,体制是辅助的作用,而不是最终目的。制度的优越性在处于竞争状态时更加明显。
权威很重要,但权威并非事事正确,不论晚清最具实权的慈禧还是老谋深算的李鸿章,他们都有种种局限,而他们的一举一动招致的却是亿万平民的困苦磨难。所谓自由于平民百姓而言,实是不受他人影响之能力,世界是个草台班子,能够游刃有余行走其中的,莫不是有大见识即是有大本事,如何控制自己,顺势而为,实在考验水平。
绝对是读到的好书,晚清50年,各种矛盾,各种争辩,如何看懂历史过程?如何看清趋势发展的必然?作者以叙事的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秦帝制以来,当权者绝不会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只能依靠矛盾累计,武昌起义一点点的火星就导致整个政权的崩塌。
书挺长的,像在看一个宣判患绝症的人凭吊着的一口气苟延残喘撑着活了好几年,最后死的时候浑身脓包溃烂,惨不忍睹。慈禧就仿佛清帝国的人型化身,预表着满清的愚昧、短视、衰弱、死要面子与色厉内荏。她以一己之力孤立所有百姓、士绅、官僚,恰如清王朝以一己之力孤立整个世界。最终她的死也与清帝国的死之间形成联动,自此之后中国才可算进入新的篇章。本作采取一个章节讲一年间大事件的形式,整体脉络蛮清晰的,不过感觉缺乏主次,记叙信息平均分摊给每一章的内容,未免有点堆砌之嫌。总的来说值得一读,但本人可能需要多看几遍才能有所体悟。
书很好,单纯吐槽掌阅,注释不能做成弹注也就算了,甚至不能跳转,而且章注不放在章末,全部放在书末,简直没法看,掌阅的阅读体验真的越来越差了
非演义式书写。每个描述都以实据为依托。对喜欢了解史实的读者非常受用!
陈旭彬中国史系列第三部,第一部《秦制两千年》是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算是根。第二部《洪武时代》则是挑出了秦制下最有代表性的皇帝朱元璋,彻底撕下秦制的美好外衣,告诉大家朱元璋如何通过秦制剥削人民乃至官僚,只为了他们朱家一家服务(现在很多小白总说朱元璋出身底层,严惩贪官有多爱民,实际上朱元璋对老百姓剥削残害不亚于秦始皇)。……………………总之这本书依旧是陈老师一贯的风格,对民主的无限推崇,对独裁的无底线批判,虽然说的是对的,但是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去思考为什么对。无脑夸和无脑骂都不可取!
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虽然有一些重合之处,但是作为每日阅读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整体。事情是由人来做的,体制是辅助的作用,而不是最终目的。制度的优越性在处于竞争状态时更加明显。
权威很重要,但权威并非事事正确,不论晚清最具实权的慈禧还是老谋深算的李鸿章,他们都有种种局限,而他们的一举一动招致的却是亿万平民的困苦磨难。所谓自由于平民百姓而言,实是不受他人影响之能力,世界是个草台班子,能够游刃有余行走其中的,莫不是有大见识即是有大本事,如何控制自己,顺势而为,实在考验水平。
绝对是读到的好书,晚清50年,各种矛盾,各种争辩,如何看懂历史过程?如何看清趋势发展的必然?作者以叙事的方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秦帝制以来,当权者绝不会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只能依靠矛盾累计,武昌起义一点点的火星就导致整个政权的崩塌。
书挺长的,像在看一个宣判患绝症的人凭吊着的一口气苟延残喘撑着活了好几年,最后死的时候浑身脓包溃烂,惨不忍睹。慈禧就仿佛清帝国的人型化身,预表着满清的愚昧、短视、衰弱、死要面子与色厉内荏。她以一己之力孤立所有百姓、士绅、官僚,恰如清王朝以一己之力孤立整个世界。最终她的死也与清帝国的死之间形成联动,自此之后中国才可算进入新的篇章。本作采取一个章节讲一年间大事件的形式,整体脉络蛮清晰的,不过感觉缺乏主次,记叙信息平均分摊给每一章的内容,未免有点堆砌之嫌。总的来说值得一读,但本人可能需要多看几遍才能有所体悟。
书很好,单纯吐槽掌阅,注释不能做成弹注也就算了,甚至不能跳转,而且章注不放在章末,全部放在书末,简直没法看,掌阅的阅读体验真的越来越差了
非演义式书写。每个描述都以实据为依托。对喜欢了解史实的读者非常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