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在重男轻女的厌女家庭和环境下长大的女孩,从小饱受被区别对待的煎熬。那些无端的恶意曾让幼小的我怀疑自己是否生来有罪,甚至和那些人一起讨厌自己。直到长大才明白,我并没有做错任何事,也没有主动伤害过他人,一直以来承受伤害的人是我,错的是那些无知的人。其实,最该看这本书的正是他们。但他们恰恰最不愿意、也最不可能翻开这本书。
看完了厌女的实体书,对此有些思考,在自己还没看过书之前读过一些对这本书不好的评论,这些评论中有的真的极有道理,像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对此我带着一点犹疑读了这本书,但直到读完并没有发现写的有什么不好,她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有关女性社会型话题的书,在书中我找到了很多的共鸣点,上小学,初中,高中带给我的经历而言,我明白了为什么部分男生会动不动就说一些轻浮的话而不觉得羞耻,知道了自己的母亲是生活在怎样的困境中而无法反抗。 看到书中有一段讲述男女同校和女校中女生的能力对比显示出的结果令我深思,恍恍惚的思考到身处在男女同校的自己会不会就是那个永远跳不出杯子的跳蚤,被那些对女生不友好的观念束缚着,不自信掏空了我,真的再难做出勇敢的尝试(这是一个不身处其中而不会知道的痛苦。)也许犹犹豫豫并非自己所愿。让我更加清楚的知道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就是一场骗局,这个观点让不知多少女生丧失了尝试理科的勇气,真是太可恶了。 看完这本书的自己并没有如愿改变很多,但增添了以前没有的自信与勇敢呢。[微笑]
从生活,亲情,友情,职场等方方面面的讲述厌女是怎样深入人心,深入骨髓,告诉我们厌女行为,思维。很多观点让我醍醐灌顶,明白自身对女性的厌恶,也能做到一些改变。作者说得很好,我们出生在厌女的社会,我们是以他者的身份成长,即使看了这本书,我们也无法做到彻底的不厌女,但我们是时代的过渡者,那样的时代会到来,我们即是先锋。
厌女,厌男,媚男,女权,女拳,当下很多标签在定义女性的行为和言论,绑架女性,而实际上很多人根本不明白这些词的含义,滥用泛用区解,多看看书多了解,去探索深层次,希望更多女性能够觉醒吧
想说的不让发,能发的只有这几句:1、内容停留在介绍普及理论的层面。2、尤其令我不解的是,她引用大量日本的文学作品,而仅用寥寥数个社会时事作为分析事例,下结论时,则引用其他学者的专业著作,作为本书的作者,她的独立贡献可能仅限于对“厌女”这个词的推行。3、作者说:“将“女人”这个强制的范畴改变为选择,“解放”的关键应该就在其中。”“女人”只是一个单纯的中性名词,它所代表的只是字面意思,即生理特性或自我认知。而作者所谓的选择其实变相的等同于“女人”被附加的各种意义,因为“选择”的另一面是“禁锢”,“选择”的圈子无论多大,都是有边界的,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打破“选择”,让“女人”这个词回归中性,让“女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让“女人”无法被定义。只有当“女人”只是“女人”,才不存在对立面,那时候“男人”也只是“男人”。4、从后记得知,本书是报刊上的连载集结而成,如果说考虑读者群体的平均认知水平,浅显尚属可以理解,那么作者流露的对男性处境、心境的主观分析则是不客观不中允的,并不能因为浅显而可以忽略,也不因为泄愤般的揣测而可以接受。矫正“厌女”的工具不是“厌男”,无论强势弱势的是哪一方,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平等的角度,方能准确的找到核心关键,核心不明,方向难明。5、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我还是要给《厌女》高分,它刚好出现在大批女性意识觉醒时,不甘心、不情愿、不忍受,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时,《厌女》起到了发蒙启蔽的作用。
感觉现在很多的女性主义学说不是在表达一种平等,更多的是一种对立
简单易懂又细思极恐。
身为一个在重男轻女的厌女家庭和环境下长大的女孩,从小饱受被区别对待的煎熬。那些无端的恶意曾让幼小的我怀疑自己是否生来有罪,甚至和那些人一起讨厌自己。直到长大才明白,我并没有做错任何事,也没有主动伤害过他人,一直以来承受伤害的人是我,错的是那些无知的人。其实,最该看这本书的正是他们。但他们恰恰最不愿意、也最不可能翻开这本书。
看完了厌女的实体书,对此有些思考,在自己还没看过书之前读过一些对这本书不好的评论,这些评论中有的真的极有道理,像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对此我带着一点犹疑读了这本书,但直到读完并没有发现写的有什么不好,她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有关女性社会型话题的书,在书中我找到了很多的共鸣点,上小学,初中,高中带给我的经历而言,我明白了为什么部分男生会动不动就说一些轻浮的话而不觉得羞耻,知道了自己的母亲是生活在怎样的困境中而无法反抗。 看到书中有一段讲述男女同校和女校中女生的能力对比显示出的结果令我深思,恍恍惚的思考到身处在男女同校的自己会不会就是那个永远跳不出杯子的跳蚤,被那些对女生不友好的观念束缚着,不自信掏空了我,真的再难做出勇敢的尝试(这是一个不身处其中而不会知道的痛苦。)也许犹犹豫豫并非自己所愿。让我更加清楚的知道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就是一场骗局,这个观点让不知多少女生丧失了尝试理科的勇气,真是太可恶了。 看完这本书的自己并没有如愿改变很多,但增添了以前没有的自信与勇敢呢。[微笑]
从生活,亲情,友情,职场等方方面面的讲述厌女是怎样深入人心,深入骨髓,告诉我们厌女行为,思维。很多观点让我醍醐灌顶,明白自身对女性的厌恶,也能做到一些改变。作者说得很好,我们出生在厌女的社会,我们是以他者的身份成长,即使看了这本书,我们也无法做到彻底的不厌女,但我们是时代的过渡者,那样的时代会到来,我们即是先锋。
厌女,厌男,媚男,女权,女拳,当下很多标签在定义女性的行为和言论,绑架女性,而实际上很多人根本不明白这些词的含义,滥用泛用区解,多看看书多了解,去探索深层次,希望更多女性能够觉醒吧
想说的不让发,能发的只有这几句:1、内容停留在介绍普及理论的层面。2、尤其令我不解的是,她引用大量日本的文学作品,而仅用寥寥数个社会时事作为分析事例,下结论时,则引用其他学者的专业著作,作为本书的作者,她的独立贡献可能仅限于对“厌女”这个词的推行。3、作者说:“将“女人”这个强制的范畴改变为选择,“解放”的关键应该就在其中。”“女人”只是一个单纯的中性名词,它所代表的只是字面意思,即生理特性或自我认知。而作者所谓的选择其实变相的等同于“女人”被附加的各种意义,因为“选择”的另一面是“禁锢”,“选择”的圈子无论多大,都是有边界的,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打破“选择”,让“女人”这个词回归中性,让“女人”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让“女人”无法被定义。只有当“女人”只是“女人”,才不存在对立面,那时候“男人”也只是“男人”。4、从后记得知,本书是报刊上的连载集结而成,如果说考虑读者群体的平均认知水平,浅显尚属可以理解,那么作者流露的对男性处境、心境的主观分析则是不客观不中允的,并不能因为浅显而可以忽略,也不因为泄愤般的揣测而可以接受。矫正“厌女”的工具不是“厌男”,无论强势弱势的是哪一方,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平等的角度,方能准确的找到核心关键,核心不明,方向难明。5、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我还是要给《厌女》高分,它刚好出现在大批女性意识觉醒时,不甘心、不情愿、不忍受,却又说不清道不明时,《厌女》起到了发蒙启蔽的作用。
感觉现在很多的女性主义学说不是在表达一种平等,更多的是一种对立
简单易懂又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