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非常长知识,正如正文最后一句所言:我们被考古学改变的认知,不只是夏商。感谢作者,以己身带领读者探入上古历史的深渊,被殷商血祭震惊并压抑,又随着对周公真实样子的展现,看到华夏文明如何走进新生。没有破就没有立,华夏文明的继承与新生,是以周文王父子为代表的那些人完成的,那些上古记忆,既有悲伤与恐怖,又有勇气与决断,最可贵的是周公,不但从官方层面禁绝了血祭,而且包容、改造了商的后人,此乃大智慧,在我心中,是冠绝古今的。
作者以扎实的考古资料,凭借清晰的逻辑推理,将信史未及,神秘而模糊的商朝,有理有据地在其遗址上刻绘出来。展现出的图景,充满强烈的颠覆感,令人震撼: 那是一个暴虐血腥的时代,深渊一般的存在。作者的创新与颠覆,主要体现在三个观点: 其一,商朝是个全民嗜血的时代,暴虐无道的不止是纣王;其二,文王拘而演周易,《易经》中有不少卦辞隐晦记录着商朝骇人的祭祀文化,可以当作历史资料;其三,文王、武王矢志灭商,最终却是由周公接手,彻底革除商朝暴习,确立了德治天下的文化,并为儒家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华夏正统。
非常好的考古历史科普。我们往往比较熟悉的历史是在秦代及之后的汉唐宋那些史料完备的朝代,对于夏商周往往有很多朦胧、神话的想象。这本书对那段上古史完成了一次祛魅,通过考古证据依次向我们展示了商代残忍的人祭制度、《易经》其实是翦商事业的记录、更真实的纣王等上古名人。虽然很多观点是作者自行推演,但往往有证可循且逻辑自洽。虽然不一定是最真实的解读,但确实可以作为一种思路。而且作者随处引用考古资料、史料,读起来却毫不枯燥,是一本把专业性和通俗性结合很好的科普。
这是一本无法以正常心绪看完的书,看到中间一度想要放弃,虽然明显感到作者在控制自己对人祭的描述,以最简单的语言来叙述事实,但细思极恐为祭祀祖先和盖房而用一层层活人来祭祀。更可怕的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尧舜禹禅让只有一种可能是周公旦编造出来的故事,但是这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同时期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可能就是在周公旦执政时,将人性恶的商之前的神权统治转化为人性善的周之后的皇权统治。天子不再是天神,比那些文明提前进入世俗社会,破除了神祀的信仰,让华夏文明得以国祚绵长。应该说我们的文明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有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可能,一群思考着天,人,物的祖先,找到了一条属于正确文明的路。 这本书里有文王演周易里的部分卦爻是记录他被困殷商的事件,还特意找周易进行了比对……南怀瑾先生说得对,晚上不要研究周易,作者写得有道理,但就是感觉不合理,又说不上来。不要轻易去研究周易,明白变易,简易,不易就行了。
打开了上古历史的大门。如同后记中说的,商部分压抑的令人窒息。周的出现终于改变了这一切。以前夏商周是一起的,看完了之后明白了,夏商周是夏商,周。周是一个新起点。
读完被震撼了。不是被殷商的人祭,而是文王的觉醒记录以及周公和孔子时隔数百年间的遮掩相传。信人善便去发人善,信人恶便去制人恶。他两一前一后构筑了华夏的醇厚根基。PS:中间伯邑考和邑姜、文王和姜尚的推测小故事很有趣啊。我怕深渊,我改深渊。愚公终究要移山的。
考古这块旧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是重点,总觉得枯燥而难以理解。读了本书后觉得确如后记所言,物质文明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落后,对人祭的习以为常才是难以接受的(后记中提到的心理阴影,果然作者比读者受的冲击更大)。希望作者老师能早日康复。
作者的文字功底很好,让早已远去千年的历史事件再一次似拥有了血肉一样生动。作者的思路新奇且独特,也正因为作者用这独特的视角解读翦商,此书一度成为知乎上历史爱好者们讨论的焦点;商周之交离我们太远,很多事情似乎永远难以定论,作者给出的推断无不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基于作者的思路,我认为姬昌家族翦商的动因有以下这些:1.殷商(尤其是王畿内)权力式微,周族势力崛起,周人企图改变已有的政治地位。具体来说,则可能是在长期充当讨伐西羌且为王畿提供战俘的角色中,周族人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有较大的统治力,而这种状态使得商末的周国统治者想对自己依附商朝王畿、代商王发动战争并提供贡赋的状态做出改变。2.周族更擅农业并熟练游牧民族的车马技术,但其在商朝之下的统治居住位于西部区域(今天陕西宝鸡附近)使得周人农业发展较为受限,尤其在商后期周国社会水平以及军事实力进一步提高之后,获得更为广大的耕地并掌握更密集的生产资料成为周人向中原迁移的内驱动力,而向中原迁移无疑需要清除沿途各种阻碍力量以及商政权的阻力。3.周国内部的社会文化与商(尤其王畿内)的社会文化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文化层面上两个部族存在着离心力,必然难以长期保持和谐的统属关系。比如周人和商人虽都生活在奴隶制度之下,但二者对待奴隶的态度较为不同,相较而言周人认为奴隶的作用侧重于为国家提供现实的物质生产而不是用做较为抽象的宗教献祭。4.商朝末年加紧对周国的打压以及对周族统治成员的直接压迫计划了商周矛盾,甚至可能是翦商事业的直接原因。商朝末年周国发展势头强劲,商朝一方面另崇国为首的方国势力加紧对周国的监视与干预,另一方面商王先后监禁过起码三代的周王室核心成员(文王之父季历、文王姬昌、武王兄伯邑考)并且造成其中的一些王室成员死在殷都(季历在相关文献中给出的死亡原因是狱中绝食,但也有一定的可能性为商王故意杀之;文王在殷商度过了多年但最终得以回到周;文王子伯邑考无疑死于酷刑,直接造成其死亡的是商王,但个人猜测伯邑考本身就充当了周国献给商王的质人 且是周统治成员的某种计划安排,原因可能是为打消商王怀疑或是为翦商制造条件,只是难料伯邑考下场过于惨烈,使得代价高于文武旦等人的预期。)
最震惊的,莫过于商朝人祭的兴盛。人祭的追本溯源,关联着中华文明的渊源。依据一个人祭,重新解读《易经》,这是另一个大学问。这样的深厚功力,只有配合考古,才能如此让人信服。历史,有着完全另一种模样,这是非常震撼的。我们曾以为天经地义的东西,往往有着另一种姿态。也许,人的认知,的确是片面和狭窄的。
这本书给我的浅显历史认知足以用“震撼”、“颠覆”等词来形容!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场无法解脱的恐怖之旅,犹如独自走过撒满尸骨的荒原”,“……做一点设身处地的想象,就已经如此不堪重负,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又会如何?”等等,李硕在本书成书过程中承受的煎熬与痛苦,绝非我等能感同身受。感谢作者根据历史文献的草蛇灰线和考古结果等方面,还原了史前文明的发展与走向,合理而又自洽地给出了真实历史的可能,对本书爱好者的认知和华夏文明的源头起到了重要的甄定与补充。愿作者在与死神握手后能平安归来!
非常非常长知识,正如正文最后一句所言:我们被考古学改变的认知,不只是夏商。感谢作者,以己身带领读者探入上古历史的深渊,被殷商血祭震惊并压抑,又随着对周公真实样子的展现,看到华夏文明如何走进新生。没有破就没有立,华夏文明的继承与新生,是以周文王父子为代表的那些人完成的,那些上古记忆,既有悲伤与恐怖,又有勇气与决断,最可贵的是周公,不但从官方层面禁绝了血祭,而且包容、改造了商的后人,此乃大智慧,在我心中,是冠绝古今的。
作者以扎实的考古资料,凭借清晰的逻辑推理,将信史未及,神秘而模糊的商朝,有理有据地在其遗址上刻绘出来。展现出的图景,充满强烈的颠覆感,令人震撼: 那是一个暴虐血腥的时代,深渊一般的存在。作者的创新与颠覆,主要体现在三个观点: 其一,商朝是个全民嗜血的时代,暴虐无道的不止是纣王;其二,文王拘而演周易,《易经》中有不少卦辞隐晦记录着商朝骇人的祭祀文化,可以当作历史资料;其三,文王、武王矢志灭商,最终却是由周公接手,彻底革除商朝暴习,确立了德治天下的文化,并为儒家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华夏正统。
非常好的考古历史科普。我们往往比较熟悉的历史是在秦代及之后的汉唐宋那些史料完备的朝代,对于夏商周往往有很多朦胧、神话的想象。这本书对那段上古史完成了一次祛魅,通过考古证据依次向我们展示了商代残忍的人祭制度、《易经》其实是翦商事业的记录、更真实的纣王等上古名人。虽然很多观点是作者自行推演,但往往有证可循且逻辑自洽。虽然不一定是最真实的解读,但确实可以作为一种思路。而且作者随处引用考古资料、史料,读起来却毫不枯燥,是一本把专业性和通俗性结合很好的科普。
这是一本无法以正常心绪看完的书,看到中间一度想要放弃,虽然明显感到作者在控制自己对人祭的描述,以最简单的语言来叙述事实,但细思极恐为祭祀祖先和盖房而用一层层活人来祭祀。更可怕的是一个残酷的现实,尧舜禹禅让只有一种可能是周公旦编造出来的故事,但是这也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同时期的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可能就是在周公旦执政时,将人性恶的商之前的神权统治转化为人性善的周之后的皇权统治。天子不再是天神,比那些文明提前进入世俗社会,破除了神祀的信仰,让华夏文明得以国祚绵长。应该说我们的文明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它有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发展可能,一群思考着天,人,物的祖先,找到了一条属于正确文明的路。 这本书里有文王演周易里的部分卦爻是记录他被困殷商的事件,还特意找周易进行了比对……南怀瑾先生说得对,晚上不要研究周易,作者写得有道理,但就是感觉不合理,又说不上来。不要轻易去研究周易,明白变易,简易,不易就行了。
打开了上古历史的大门。如同后记中说的,商部分压抑的令人窒息。周的出现终于改变了这一切。以前夏商周是一起的,看完了之后明白了,夏商周是夏商,周。周是一个新起点。
读完被震撼了。不是被殷商的人祭,而是文王的觉醒记录以及周公和孔子时隔数百年间的遮掩相传。信人善便去发人善,信人恶便去制人恶。他两一前一后构筑了华夏的醇厚根基。PS:中间伯邑考和邑姜、文王和姜尚的推测小故事很有趣啊。我怕深渊,我改深渊。愚公终究要移山的。
考古这块旧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是重点,总觉得枯燥而难以理解。读了本书后觉得确如后记所言,物质文明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落后,对人祭的习以为常才是难以接受的(后记中提到的心理阴影,果然作者比读者受的冲击更大)。希望作者老师能早日康复。
作者的文字功底很好,让早已远去千年的历史事件再一次似拥有了血肉一样生动。作者的思路新奇且独特,也正因为作者用这独特的视角解读翦商,此书一度成为知乎上历史爱好者们讨论的焦点;商周之交离我们太远,很多事情似乎永远难以定论,作者给出的推断无不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基于作者的思路,我认为姬昌家族翦商的动因有以下这些:1.殷商(尤其是王畿内)权力式微,周族势力崛起,周人企图改变已有的政治地位。具体来说,则可能是在长期充当讨伐西羌且为王畿提供战俘的角色中,周族人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有较大的统治力,而这种状态使得商末的周国统治者想对自己依附商朝王畿、代商王发动战争并提供贡赋的状态做出改变。2.周族更擅农业并熟练游牧民族的车马技术,但其在商朝之下的统治居住位于西部区域(今天陕西宝鸡附近)使得周人农业发展较为受限,尤其在商后期周国社会水平以及军事实力进一步提高之后,获得更为广大的耕地并掌握更密集的生产资料成为周人向中原迁移的内驱动力,而向中原迁移无疑需要清除沿途各种阻碍力量以及商政权的阻力。3.周国内部的社会文化与商(尤其王畿内)的社会文化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文化层面上两个部族存在着离心力,必然难以长期保持和谐的统属关系。比如周人和商人虽都生活在奴隶制度之下,但二者对待奴隶的态度较为不同,相较而言周人认为奴隶的作用侧重于为国家提供现实的物质生产而不是用做较为抽象的宗教献祭。4.商朝末年加紧对周国的打压以及对周族统治成员的直接压迫计划了商周矛盾,甚至可能是翦商事业的直接原因。商朝末年周国发展势头强劲,商朝一方面另崇国为首的方国势力加紧对周国的监视与干预,另一方面商王先后监禁过起码三代的周王室核心成员(文王之父季历、文王姬昌、武王兄伯邑考)并且造成其中的一些王室成员死在殷都(季历在相关文献中给出的死亡原因是狱中绝食,但也有一定的可能性为商王故意杀之;文王在殷商度过了多年但最终得以回到周;文王子伯邑考无疑死于酷刑,直接造成其死亡的是商王,但个人猜测伯邑考本身就充当了周国献给商王的质人 且是周统治成员的某种计划安排,原因可能是为打消商王怀疑或是为翦商制造条件,只是难料伯邑考下场过于惨烈,使得代价高于文武旦等人的预期。)
最震惊的,莫过于商朝人祭的兴盛。人祭的追本溯源,关联着中华文明的渊源。依据一个人祭,重新解读《易经》,这是另一个大学问。这样的深厚功力,只有配合考古,才能如此让人信服。历史,有着完全另一种模样,这是非常震撼的。我们曾以为天经地义的东西,往往有着另一种姿态。也许,人的认知,的确是片面和狭窄的。
这本书给我的浅显历史认知足以用“震撼”、“颠覆”等词来形容!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场无法解脱的恐怖之旅,犹如独自走过撒满尸骨的荒原”,“……做一点设身处地的想象,就已经如此不堪重负,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又会如何?”等等,李硕在本书成书过程中承受的煎熬与痛苦,绝非我等能感同身受。感谢作者根据历史文献的草蛇灰线和考古结果等方面,还原了史前文明的发展与走向,合理而又自洽地给出了真实历史的可能,对本书爱好者的认知和华夏文明的源头起到了重要的甄定与补充。愿作者在与死神握手后能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