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均以尼安德特人角度书写,大量幻想和视角揣测让整本书都显得很抽象,所以阅读难度不低。但还是能感受到戈尔丁试图表达的母题,尼安德特人代表传统而原始的本能——分享、孕育、族群中互相依赖互相信任;智人代表“进步”的自私与利己。故事最后智人离开森林,族群为满足女智人的需要偷走尼安德特人的孩子,并称呼尼安德特人为魔鬼真的讽刺拉满。智人对原住民的资源掠夺(包括生育资源),以及对原住民的污名化(称呼尼人为魔鬼)都有迹可循。可事实上,原住民对智人除了表现新奇和意外,从未有过伤害对方的念头(尼人不杀戮)。甚至在领地被侵入时,尼人也是由领头人(老人)去进行问询与交涉,结果照面就被杀。虽然能理解源头恐惧,但作者无疑还是对智人掌握工具(弓箭)的杀戮本质进行了嘲讽。戈尔丁的母题从未变过,即使舞台搬回史前,智人的“进步”也不过是带有血腥印记的“黑暗昭昭”。 最后,因本书的“实验”性质,作者以尼人的视角观看世界,所以很多情节、情境的描述非常抽象;又因为作者对尼人的生活也建立在想象之上,所以很难完全脱离“文明”视角,所以有时候读起来有一种违和的cosplay感。但不可否认这种尝试很大胆也很新奇,尤其是找到贯彻戈尔丁母题的吐槽彩蛋——以尼人视角描写智人的一些小动作——还是有意思的,像猜谜。 但我还是不想继续猜了,戈尔丁你写点人话吧,求求你了。
全书均以尼安德特人角度书写,大量幻想和视角揣测让整本书都显得很抽象,所以阅读难度不低。但还是能感受到戈尔丁试图表达的母题,尼安德特人代表传统而原始的本能——分享、孕育、族群中互相依赖互相信任;智人代表“进步”的自私与利己。故事最后智人离开森林,族群为满足女智人的需要偷走尼安德特人的孩子,并称呼尼安德特人为魔鬼真的讽刺拉满。智人对原住民的资源掠夺(包括生育资源),以及对原住民的污名化(称呼尼人为魔鬼)都有迹可循。可事实上,原住民对智人除了表现新奇和意外,从未有过伤害对方的念头(尼人不杀戮)。甚至在领地被侵入时,尼人也是由领头人(老人)去进行问询与交涉,结果照面就被杀。虽然能理解源头恐惧,但作者无疑还是对智人掌握工具(弓箭)的杀戮本质进行了嘲讽。戈尔丁的母题从未变过,即使舞台搬回史前,智人的“进步”也不过是带有血腥印记的“黑暗昭昭”。 最后,因本书的“实验”性质,作者以尼人的视角观看世界,所以很多情节、情境的描述非常抽象;又因为作者对尼人的生活也建立在想象之上,所以很难完全脱离“文明”视角,所以有时候读起来有一种违和的cosplay感。但不可否认这种尝试很大胆也很新奇,尤其是找到贯彻戈尔丁母题的吐槽彩蛋——以尼人视角描写智人的一些小动作——还是有意思的,像猜谜。 但我还是不想继续猜了,戈尔丁你写点人话吧,求求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