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莉丝像一簇小火苗,唤醒了蒙塔格沉睡已久的自我,比提作为一个看见过光亮无法忍受黑暗却又不得不苟活于黑暗里的人,我想他对蒙塔格有期待也有嫉妒。而蒙塔格的妻子米尔德里德就是典型的沉迷奶嘴乐无法被唤醒的人。 蒙、费两个名字来源于制造纸笔的两家公司,所以蒙塔格是纸,费伯是笔。费伯把文明写在蒙塔格上,由蒙塔格继续传承下去。 尾声写的很棒,愿我们都能在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中保留一点清醒的自我。
最近看的书都是意识流的。刨去具体内容,外国作家写作特别注重细节和心理,所以有时候看起来很冗长。不过布拉德伯里的书有几段对话还是看起来很舒服的,尤其是提比队长的那段对话,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你的书我都看过,但我还是走上了这条路”他坚定不移。这是悲哀吗?这是顺从吗?可能他只是想过平静的世界而已
感慨万千的一本书!
全书通过烧书这个荒诞的行为,挑明了未来/当今社会的发展与人类个体智识发展的矛盾,好似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全民娱乐化、去思考化。在这点的表达上,本书和《1984》很像,但不同的是《1984》深入人性精神层面解读了极权统治下的压抑与个体灾难,但《华氏451》仅仅是抓住书这个单一载体,做了细分拓展,相较略显单薄。总而言之,在大主题上,如果看过《1984》,就可以不看这本书了;在细节和个人表达上,有兴趣的还可一看。本书给我带来了两点思考:1️⃣书--看前(不想看-米莉,想看-蒙塔格);看中(看不懂-蒙塔格,看懂-比格);看后(融会自洽-盖伯,虚无落差-比格)这些阶段各有不同,在书的主题里,是值得更深入去探讨描写的2️⃣文学作品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作家落笔出版那刻,也并不算完整,后续变成舞台剧、电影等各种形式。不同的角色介入都给故事留下了不同程度的痕迹,就像书中所说“如果你打开我的脑壳,也会发现里面有爷爷触摸的痕迹”,文学作品也是
克拉莉丝像一簇小火苗,唤醒了蒙塔格沉睡已久的自我,比提作为一个看见过光亮无法忍受黑暗却又不得不苟活于黑暗里的人,我想他对蒙塔格有期待也有嫉妒。而蒙塔格的妻子米尔德里德就是典型的沉迷奶嘴乐无法被唤醒的人。 蒙、费两个名字来源于制造纸笔的两家公司,所以蒙塔格是纸,费伯是笔。费伯把文明写在蒙塔格上,由蒙塔格继续传承下去。 尾声写的很棒,愿我们都能在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中保留一点清醒的自我。
最近看的书都是意识流的。刨去具体内容,外国作家写作特别注重细节和心理,所以有时候看起来很冗长。不过布拉德伯里的书有几段对话还是看起来很舒服的,尤其是提比队长的那段对话,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你的书我都看过,但我还是走上了这条路”他坚定不移。这是悲哀吗?这是顺从吗?可能他只是想过平静的世界而已
感慨万千的一本书!
全书通过烧书这个荒诞的行为,挑明了未来/当今社会的发展与人类个体智识发展的矛盾,好似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全民娱乐化、去思考化。在这点的表达上,本书和《1984》很像,但不同的是《1984》深入人性精神层面解读了极权统治下的压抑与个体灾难,但《华氏451》仅仅是抓住书这个单一载体,做了细分拓展,相较略显单薄。总而言之,在大主题上,如果看过《1984》,就可以不看这本书了;在细节和个人表达上,有兴趣的还可一看。本书给我带来了两点思考:1️⃣书--看前(不想看-米莉,想看-蒙塔格);看中(看不懂-蒙塔格,看懂-比格);看后(融会自洽-盖伯,虚无落差-比格)这些阶段各有不同,在书的主题里,是值得更深入去探讨描写的2️⃣文学作品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作家落笔出版那刻,也并不算完整,后续变成舞台剧、电影等各种形式。不同的角色介入都给故事留下了不同程度的痕迹,就像书中所说“如果你打开我的脑壳,也会发现里面有爷爷触摸的痕迹”,文学作品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