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整体结构清晰,开头结尾均以俾斯麦的“政治是可能性艺术”来点题和总结。书中之经纬两个角度论述时间和空间上各个国家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政治侧重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剖析,对于政治政策的讲解较为细致。 姑且可以属于通识教育了内容吧。
书名副标题“通过比较理解政治”,其实细想起来,人类的一切无不由“比较”推动。具体到本书内容,作者在最后表达了对“政治学常识的普及者”标签的不适,她说:“你对政治学了解越多,就越会意识到,政治学没有常识……我能普及什么呢?更多的时候,我普及的不是所谓“常识”,而恰恰是迟疑。”我认为,政治学有“常识”,那就是政治就是工具,无论如何变化、如何理解,政治都是基于不同趋势、不同诉求、不同环境、不同文明、掌握在不同人手里的工具。这个工具因人而生,成熟以后转而影响每个人。况且没有“常识”哪来“迟疑”?书很好读,平实顺畅偶有小幽默,从文化、地缘、外力等方面,分析各国政体的形成和现状,其中也不乏新颖卓见,但作为工具,政治面貌本不需要解读,今天它在这个人手里是这种态势,明天换成别人也许立刻改头换面,与其理解政治,不如理解人,而所有的试图理解,都应该建立在全方位的“比较”上。所谓的比较的大视野,模糊了不属于她那个阶层的个体,模糊了底层穷人每一天的贫苦都是实打实的,如果让穷人来当作者,他还会认为自己的处境还不错吗?比较,不能只做横向视觉,还应该上下左右全方位的设身处地。政治当然是开放性的,比起“可能性的艺术”,我更认为它是在“试探可能。”它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所以我们需要“比较的视野”,需要寻找试探,也就是常听到的“摸索出一条适合XX国的道路。”说了这么多,我还是很推荐这本书,只是我们要保持有选择的吸收和克制的批评,尽量走上一条有比较的道路。
任何人文学科如果加上个“比较”两个字,那么就成为了大众学科,大众可以理解的学科,大众可以看到的视野。阅读完这本书,确实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政治!
虽然比较浅显,但是胜在敢说,连珠的比喻,让人轻松阅读又乐于吸收。政治只是游戏规则,国家的好坏,在于人和历史地理等各种因素的融合好坏的结果。
看了很久才看完的一本书。本人一看政治就犯困,但是还是被这本书吸引的边听边看(加深记忆),真的很感激作者,平常虽然了解时事和历史,但对与国家还是缺乏了广阔的认知,这也让我重新思考了政治的意义和可能性,很充实的一次阅读体验。
[鼓掌]很好读的一本政治科普,内容通俗且概括性,适合对政治学不了解的人群
是一部“恰到好处”的科普性读物,减一点便是浅薄,加一分便是晦涩。书中示例极力避免牵扯到中国,却无时无刻又不禁让人联想起中国。而这份“发散性”正是其“过错”,故线下实体书会遭下架也就不令人意外了。过段时间打算二刷,里头提及的书也会找来看看,并且被隐去的几章也被我找到了。禁忌本身真是充满魅力,越不让人看的东西越叫人忍不住去看呢。
比较是为了抽离,而抽离是为了在另一个高度反观 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 善与恶的“捆绑销售”在任何国家,面对民众,恶都是很难被推销的。打压异己、剥夺自由是一种恶,直接推销它很难奏效,但是,当恶与善捆绑出现,人们却有可能为它慷慨解囊。 自由从不降临于人类,人类必须上升至其高度 一个伟大文明的衰亡是能始于自身内部 我发现,这种源于道德直觉的正义感有种令人敬畏的天真。你会发现,当所有政治的泥沙沉淀、所有理论的波涛平息、所有流行的趋势过去,最终,这种无与伦比的天真还是会从水底浮现。它熠熠的光芒,还是会诱惑你向它伸出手去。 《可能性的艺术》核心在于多维度的观察这个世界,全书一气呵成,有一定深度又不冗杂,值得二刷!
因此,面对恶的蔓延,面对高压,面对诱惑,尤其是面对那种不容置疑的政治话语,一旦你了解人之为人的脆弱,一旦你认出自己在极权主义当中的倒影,作为个体去思考,去看看不到的,去听听不到的,去寻找更大的图景,就不仅仅是一种兴趣,而且是一种义务。
清晰的揭露了各个政治制度优劣得失,世界没有完美政治制度,任何国家都只能根据本国国民传统与素质/历史/当代环境/民意调查等综合考虑得出一个符合大多数人民意志的制度,同时在教育上去培养更多的人去往这个意志方向发展,
书籍整体结构清晰,开头结尾均以俾斯麦的“政治是可能性艺术”来点题和总结。书中之经纬两个角度论述时间和空间上各个国家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政治侧重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剖析,对于政治政策的讲解较为细致。 姑且可以属于通识教育了内容吧。
书名副标题“通过比较理解政治”,其实细想起来,人类的一切无不由“比较”推动。具体到本书内容,作者在最后表达了对“政治学常识的普及者”标签的不适,她说:“你对政治学了解越多,就越会意识到,政治学没有常识……我能普及什么呢?更多的时候,我普及的不是所谓“常识”,而恰恰是迟疑。”我认为,政治学有“常识”,那就是政治就是工具,无论如何变化、如何理解,政治都是基于不同趋势、不同诉求、不同环境、不同文明、掌握在不同人手里的工具。这个工具因人而生,成熟以后转而影响每个人。况且没有“常识”哪来“迟疑”?书很好读,平实顺畅偶有小幽默,从文化、地缘、外力等方面,分析各国政体的形成和现状,其中也不乏新颖卓见,但作为工具,政治面貌本不需要解读,今天它在这个人手里是这种态势,明天换成别人也许立刻改头换面,与其理解政治,不如理解人,而所有的试图理解,都应该建立在全方位的“比较”上。所谓的比较的大视野,模糊了不属于她那个阶层的个体,模糊了底层穷人每一天的贫苦都是实打实的,如果让穷人来当作者,他还会认为自己的处境还不错吗?比较,不能只做横向视觉,还应该上下左右全方位的设身处地。政治当然是开放性的,比起“可能性的艺术”,我更认为它是在“试探可能。”它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所以我们需要“比较的视野”,需要寻找试探,也就是常听到的“摸索出一条适合XX国的道路。”说了这么多,我还是很推荐这本书,只是我们要保持有选择的吸收和克制的批评,尽量走上一条有比较的道路。
任何人文学科如果加上个“比较”两个字,那么就成为了大众学科,大众可以理解的学科,大众可以看到的视野。阅读完这本书,确实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政治!
虽然比较浅显,但是胜在敢说,连珠的比喻,让人轻松阅读又乐于吸收。政治只是游戏规则,国家的好坏,在于人和历史地理等各种因素的融合好坏的结果。
看了很久才看完的一本书。本人一看政治就犯困,但是还是被这本书吸引的边听边看(加深记忆),真的很感激作者,平常虽然了解时事和历史,但对与国家还是缺乏了广阔的认知,这也让我重新思考了政治的意义和可能性,很充实的一次阅读体验。
[鼓掌]很好读的一本政治科普,内容通俗且概括性,适合对政治学不了解的人群
是一部“恰到好处”的科普性读物,减一点便是浅薄,加一分便是晦涩。书中示例极力避免牵扯到中国,却无时无刻又不禁让人联想起中国。而这份“发散性”正是其“过错”,故线下实体书会遭下架也就不令人意外了。过段时间打算二刷,里头提及的书也会找来看看,并且被隐去的几章也被我找到了。禁忌本身真是充满魅力,越不让人看的东西越叫人忍不住去看呢。
比较是为了抽离,而抽离是为了在另一个高度反观 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 善与恶的“捆绑销售”在任何国家,面对民众,恶都是很难被推销的。打压异己、剥夺自由是一种恶,直接推销它很难奏效,但是,当恶与善捆绑出现,人们却有可能为它慷慨解囊。 自由从不降临于人类,人类必须上升至其高度 一个伟大文明的衰亡是能始于自身内部 我发现,这种源于道德直觉的正义感有种令人敬畏的天真。你会发现,当所有政治的泥沙沉淀、所有理论的波涛平息、所有流行的趋势过去,最终,这种无与伦比的天真还是会从水底浮现。它熠熠的光芒,还是会诱惑你向它伸出手去。 《可能性的艺术》核心在于多维度的观察这个世界,全书一气呵成,有一定深度又不冗杂,值得二刷!
因此,面对恶的蔓延,面对高压,面对诱惑,尤其是面对那种不容置疑的政治话语,一旦你了解人之为人的脆弱,一旦你认出自己在极权主义当中的倒影,作为个体去思考,去看看不到的,去听听不到的,去寻找更大的图景,就不仅仅是一种兴趣,而且是一种义务。
清晰的揭露了各个政治制度优劣得失,世界没有完美政治制度,任何国家都只能根据本国国民传统与素质/历史/当代环境/民意调查等综合考虑得出一个符合大多数人民意志的制度,同时在教育上去培养更多的人去往这个意志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