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依旧是人性善恶的议题讨论,但本书将《蝇王》孤岛的舞台搬上现代社会。不同于孤岛这种较为原始而单一的环境,战后社会更冗杂、变化性更强、更复杂也更真实。 开篇即点题“麦蒂相信我是两个人”,善恶一体两面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一分为二、亦明亦暗。作者的神秘学倾向让男主成为代言人,诞生于火焰、明暗相间,因负罪而用一生寻找“正道”。在寻道过程中,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对自我的质询,也有社会的堕落—人们都冷漠自私、庸俗又巧言令色。 前言写得不太好,引导性太强,把整个故事的反面锅甩在女主身上,并用同性恋教师做对比,以抬高同x之爱。着实是没有必要。虽然女主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批判展示点”,但也只是为了主题表达明暗一体,人的欲望选择做展示。反而,我觉得如果是女主妹妹为主要叙述者,那种高智商(也不是译者说的精于算计)“恶女”的形象应该更符合“反派”标准,女主苏菲只是被作者安排展现选择“黑暗”的人类标本罢了。这个角色真的写得可圈可点,完全不是译者前言描述得那么偏颇与黑暗。 幼时对父亲之爱的向往、对力量的崇拜和对自我的尊崇,展现了一个很有自我控制和决断的女性形象(倒不是夸她最后做得对,犯罪就是犯罪)。尤其她的第一次性行为,在男人喜形于色“破C”的时候,她只是想询问性J是否结束,并因破防的男人觉得无聊。她只是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了作用,以及“正如她内心所认定的那样,她的意志比他坚强”。苏菲确实被安排了作为ltp教师的对照样本,但也只是展现了沉溺黑暗和控制欲望的对比罢了。 大家明明都生活在恐惧和不满中,但没有人出声,也没有人抵抗,只有书店老板再不满中愤懑质问教师有关语言的定义,但没有得到回应。教师讲他引向宗教,向他展现奇迹,但他们最终还是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大家都埋在自己的噩梦里,碌碌而庸俗。作者在平等地diss每一个人,即使将最后的“火苗”(质问)交给书店老板,但他也并不是“白昼中的人”。因为白昼是虚构的,每个人都带有黑暗的隧道,只有火焰才能燃烧不洁。 最后,全书宗教性很强(但也并不一定是某个确定的宗教,可能只是指向“神明”),威廉·戈尔丁对人性之暗的观念一以贯之,在晚年作品中更显消极而靠近神秘学。但本书明显技巧较《蝇王》更纯熟,不仅是角色,本书结构都是阴暗对照一分为二的,角色塑造也丰厚很多。只是最后一章本应合一的部分翻译得有点乱,高潮没顶上去。 译者的锅,就这样。
虽然依旧是人性善恶的议题讨论,但本书将《蝇王》孤岛的舞台搬上现代社会。不同于孤岛这种较为原始而单一的环境,战后社会更冗杂、变化性更强、更复杂也更真实。 开篇即点题“麦蒂相信我是两个人”,善恶一体两面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一分为二、亦明亦暗。作者的神秘学倾向让男主成为代言人,诞生于火焰、明暗相间,因负罪而用一生寻找“正道”。在寻道过程中,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对自我的质询,也有社会的堕落—人们都冷漠自私、庸俗又巧言令色。 前言写得不太好,引导性太强,把整个故事的反面锅甩在女主身上,并用同性恋教师做对比,以抬高同x之爱。着实是没有必要。虽然女主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批判展示点”,但也只是为了主题表达明暗一体,人的欲望选择做展示。反而,我觉得如果是女主妹妹为主要叙述者,那种高智商(也不是译者说的精于算计)“恶女”的形象应该更符合“反派”标准,女主苏菲只是被作者安排展现选择“黑暗”的人类标本罢了。这个角色真的写得可圈可点,完全不是译者前言描述得那么偏颇与黑暗。 幼时对父亲之爱的向往、对力量的崇拜和对自我的尊崇,展现了一个很有自我控制和决断的女性形象(倒不是夸她最后做得对,犯罪就是犯罪)。尤其她的第一次性行为,在男人喜形于色“破C”的时候,她只是想询问性J是否结束,并因破防的男人觉得无聊。她只是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了作用,以及“正如她内心所认定的那样,她的意志比他坚强”。苏菲确实被安排了作为ltp教师的对照样本,但也只是展现了沉溺黑暗和控制欲望的对比罢了。 大家明明都生活在恐惧和不满中,但没有人出声,也没有人抵抗,只有书店老板再不满中愤懑质问教师有关语言的定义,但没有得到回应。教师讲他引向宗教,向他展现奇迹,但他们最终还是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大家都埋在自己的噩梦里,碌碌而庸俗。作者在平等地diss每一个人,即使将最后的“火苗”(质问)交给书店老板,但他也并不是“白昼中的人”。因为白昼是虚构的,每个人都带有黑暗的隧道,只有火焰才能燃烧不洁。 最后,全书宗教性很强(但也并不一定是某个确定的宗教,可能只是指向“神明”),威廉·戈尔丁对人性之暗的观念一以贯之,在晚年作品中更显消极而靠近神秘学。但本书明显技巧较《蝇王》更纯熟,不仅是角色,本书结构都是阴暗对照一分为二的,角色塑造也丰厚很多。只是最后一章本应合一的部分翻译得有点乱,高潮没顶上去。 译者的锅,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