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悲伤的“认知行为疗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当一个人处于作者所阐述的那种状态,根本无法按照作者介绍的那些逻辑和条条框框去做。心理疗愈是个慢功夫,而且这个功夫在诗外,平时多练习正念和冥想可能是更好的策略。
多希望早点看到这本书 很感谢作者为丧亲之人发声,并写出了我们潜藏已久的心声,解答了困扰我七年的许多郁结。 这个世界或者这个社会对悲痛的态度实在不够宽容,绝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承认它,而把它视为消极的恶魔,疾病的化身,一旦某人沾染上,便迫不及待的修正它消除它,恨不得将它粉身碎骨。可它并不应该被视作一个要被解决的问题,它只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 悲伤与欢乐本质上都是因爱而生,都是人最自然而然的情绪,都是情绪的出口。简单的用好与坏去定义实在是残忍的。 当你向他人鼓起所有勇气,做好将呈现你最狼狈的模样时,或者算是一种淹没在痛苦的求救,但往往只能听到陈词滥调,如出一辙的所谓出于善意的良言,每个人都变成了生活的老师,每句话似乎都带着一句潜台词–所以请停止你的悲伤吧!然后许诺你遥远的未来,并一定充满阳光,但最可怕的安慰是最后变成一场悲伤的博弈,让痛苦之外生长出新的痛苦。就这样你眼下经历的悲痛被一次次最温柔地回绝与击退,你的求救失了声,你的眼泪学会了倒退。那种无助与孤独让你再也不愿意打开心扉,将悲伤封锁,沉入痛苦的汪洋,在外人面前画上笑脸,仿佛那时的你就是人们最喜爱的坚强与乐观的代言人,才是人们眼中正常的你,你清楚的知道那不是真的你,但那是可以避免所有闲言碎语最简单的方式。而你最初只是想找个人毫无顾忌的倾诉你的悲伤,仅此而已。可惜很少有人在它抵达眼前时,愿意承认它接纳它,只想着它赶快消失,只可惜它是永远也无法战胜的,因为它并非你的敌人,而是爱的另一个化名。 为了人们口中的战胜悲伤,于是你开始千方百计寻找能够克服悲伤的良方,却渐渐陷入痛苦的循环,每一次思念都令你痛苦不堪,每一个夜晚把自己摔碎再粘贴。开始不断的怀疑自己,没有克服悲痛,是自己不够坚强、乐观、积极,是没有找到方法,是没有战胜逆境......。一周后、一个月后、一年后...当你不小心向他人掉出悲伤时,人们质疑的目光将你灼伤,仿佛在说你为什么还没好。然后好心的将它捡起,扔进被分好类的垃圾桶,无人在意你的情绪是否被摔碎。但我们都没有错,是整个世界的悲伤文化的顽疾太过顽固,高耸额头不肯认错,我们都成了它可爱的牺牲品。
关于悲伤的“认知行为疗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尤其是当一个人处于作者所阐述的那种状态,根本无法按照作者介绍的那些逻辑和条条框框去做。心理疗愈是个慢功夫,而且这个功夫在诗外,平时多练习正念和冥想可能是更好的策略。
多希望早点看到这本书 很感谢作者为丧亲之人发声,并写出了我们潜藏已久的心声,解答了困扰我七年的许多郁结。 这个世界或者这个社会对悲痛的态度实在不够宽容,绝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承认它,而把它视为消极的恶魔,疾病的化身,一旦某人沾染上,便迫不及待的修正它消除它,恨不得将它粉身碎骨。可它并不应该被视作一个要被解决的问题,它只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 悲伤与欢乐本质上都是因爱而生,都是人最自然而然的情绪,都是情绪的出口。简单的用好与坏去定义实在是残忍的。 当你向他人鼓起所有勇气,做好将呈现你最狼狈的模样时,或者算是一种淹没在痛苦的求救,但往往只能听到陈词滥调,如出一辙的所谓出于善意的良言,每个人都变成了生活的老师,每句话似乎都带着一句潜台词–所以请停止你的悲伤吧!然后许诺你遥远的未来,并一定充满阳光,但最可怕的安慰是最后变成一场悲伤的博弈,让痛苦之外生长出新的痛苦。就这样你眼下经历的悲痛被一次次最温柔地回绝与击退,你的求救失了声,你的眼泪学会了倒退。那种无助与孤独让你再也不愿意打开心扉,将悲伤封锁,沉入痛苦的汪洋,在外人面前画上笑脸,仿佛那时的你就是人们最喜爱的坚强与乐观的代言人,才是人们眼中正常的你,你清楚的知道那不是真的你,但那是可以避免所有闲言碎语最简单的方式。而你最初只是想找个人毫无顾忌的倾诉你的悲伤,仅此而已。可惜很少有人在它抵达眼前时,愿意承认它接纳它,只想着它赶快消失,只可惜它是永远也无法战胜的,因为它并非你的敌人,而是爱的另一个化名。 为了人们口中的战胜悲伤,于是你开始千方百计寻找能够克服悲伤的良方,却渐渐陷入痛苦的循环,每一次思念都令你痛苦不堪,每一个夜晚把自己摔碎再粘贴。开始不断的怀疑自己,没有克服悲痛,是自己不够坚强、乐观、积极,是没有找到方法,是没有战胜逆境......。一周后、一个月后、一年后...当你不小心向他人掉出悲伤时,人们质疑的目光将你灼伤,仿佛在说你为什么还没好。然后好心的将它捡起,扔进被分好类的垃圾桶,无人在意你的情绪是否被摔碎。但我们都没有错,是整个世界的悲伤文化的顽疾太过顽固,高耸额头不肯认错,我们都成了它可爱的牺牲品。
多希望早点看到这本书 很感谢作者为丧亲之人发声,并写出了我们潜藏已久的心声,解答了困扰我七年的许多郁结。 这个世界或者这个社会对悲痛的态度实在不够宽容,绝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承认它,而把它视为消极的恶魔,疾病的化身,一旦某人沾染上,便迫不及待的修正它消除它,恨不得将它粉身碎骨。可它并不应该被视作一个要被解决的问题,它只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 悲伤与欢乐本质上都是因爱而生,都是人最自然而然的情绪,都是情绪的出口。简单的用好与坏去定义实在是残忍的。 当你向他人鼓起所有勇气,做好将呈现你最狼狈的模样时,或者算是一种淹没在痛苦的求救,但往往只能听到陈词滥调,如出一辙的所谓出于善意的良言,每个人都变成了生活的老师,每句话似乎都带着一句潜台词–所以请停止你的悲伤吧!然后许诺你遥远的未来,并一定充满阳光,但最可怕的安慰是最后变成一场悲伤的博弈,让痛苦之外生长出新的痛苦。就这样你眼下经历的悲痛被一次次最温柔地回绝与击退,你的求救失了声,你的眼泪学会了倒退。那种无助与孤独让你再也不愿意打开心扉,将悲伤封锁,沉入痛苦的汪洋,在外人面前画上笑脸,仿佛那时的你就是人们最喜爱的坚强与乐观的代言人,才是人们眼中正常的你,你清楚的知道那不是真的你,但那是可以避免所有闲言碎语最简单的方式。而你最初只是想找个人毫无顾忌的倾诉你的悲伤,仅此而已。可惜很少有人在它抵达眼前时,愿意承认它接纳它,只想着它赶快消失,只可惜它是永远也无法战胜的,因为它并非你的敌人,而是爱的另一个化名。 为了人们口中的战胜悲伤,于是你开始千方百计寻找能够克服悲伤的良方,却渐渐陷入痛苦的循环,每一次思念都令你痛苦不堪,每一个夜晚把自己摔碎再粘贴。开始不断的怀疑自己,没有克服悲痛,是自己不够坚强、乐观、积极,是没有找到方法,是没有战胜逆境......。一周后、一个月后、一年后...当你不小心向他人掉出悲伤时,人们质疑的目光将你灼伤,仿佛在说你为什么还没好。然后好心的将它捡起,扔进被分好类的垃圾桶,无人在意你的情绪是否被摔碎。但我们都没有错,是整个世界的悲伤文化的顽疾太过顽固,高耸额头不肯认错,我们都成了它可爱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