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是一种解脱,但阅读过程却又是一种怪异的享受。 首先要承认,我是在读了两遍之后才算是大概把握了故事到底在讲述什么,但也仅仅只是故事的表层。虽然很沮丧但却明确的意识到,这本书我将来一定要重读。 前面说这是一种怪异的享受,一方面因为作者密密麻麻结合着一种哥特风格的故事背景而充满悬疑的一层层揭开故事细节的意识流笔法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异常艰难的去领会那些长从句的意义,另一方面却因为作者巧妙玩弄时间场景并且利用不同叙事视角来呈现第三人的故事让人发觉视角的不可靠性却依然在跳跃的描述中感受到一种持续流动的吸引力。这二者的混合使得我很难评价这篇小说是算有趣还是无趣。 故事本身其实非常的简单且狗血,但作者通过三种不同的视角:罗莎和昆丁的对话、康普生和昆丁的对话、昆丁和施里夫的对话,渐次的使故事越来越清晰和复杂。在罗莎视角中,这只是一个魔鬼般人物罪恶的一生。到了康普生的叙事中,故事变得丰富,我们却开始发现有些事情缺少动机。直到昆丁和施里夫的探讨(或者说猜测)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这个家族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 整部小说的结构集成了福克纳前几部作品的优点:巧妙的安排时间、空间上的跳跃,反而使得故事连接更加粘稠且神秘;不同叙事视角的切换增强故事的悬疑感和代入感;通过意识流的叙述(或者常常是自述)来将人物的情感与故事的流动紧紧融合在一起。三种技巧的组合,往往会将一个非常短小的故事变得异常复杂,却依然可以保持流畅的体验。难怪很多作家都把福克纳奉为老师,这种对于小说结构炉火纯青的玩弄和设计,确实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但我个人觉得这样却太阻隔了普通读者,《八月之光》证明了他确实可以把这些技巧完美的糅合进一篇通俗精彩的故事中。《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又分别是将某种技巧运用到极致,使得读者只需要领悟一项前提就可以有不错的阅读体验。可到了这篇小说,读者需要的精力太分散了,将时间、空间、视角、意识(或者说发泄的情感)、神话隐喻、时代背景、人物关系统统不加区分的并行前进,这样固然对写作本身是一项极大对挑战,也是对文学形式的一种确定无疑的丰富。可是读者的体验消失了,读者只能在不止一遍之后,在耗尽体力终于攀登到顶峰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来自小说的快感。 所以我会说我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是一部注定要刻在文学史的墓碑的小说,但这不是一部“好看”的小说。不过也许就像“魂系”游戏那样,“受苦”有时候也会是一种享受。福克
读这本小说是一种享受[微笑]
读完是一种解脱,但阅读过程却又是一种怪异的享受。 首先要承认,我是在读了两遍之后才算是大概把握了故事到底在讲述什么,但也仅仅只是故事的表层。虽然很沮丧但却明确的意识到,这本书我将来一定要重读。 前面说这是一种怪异的享受,一方面因为作者密密麻麻结合着一种哥特风格的故事背景而充满悬疑的一层层揭开故事细节的意识流笔法使我在阅读过程中异常艰难的去领会那些长从句的意义,另一方面却因为作者巧妙玩弄时间场景并且利用不同叙事视角来呈现第三人的故事让人发觉视角的不可靠性却依然在跳跃的描述中感受到一种持续流动的吸引力。这二者的混合使得我很难评价这篇小说是算有趣还是无趣。 故事本身其实非常的简单且狗血,但作者通过三种不同的视角:罗莎和昆丁的对话、康普生和昆丁的对话、昆丁和施里夫的对话,渐次的使故事越来越清晰和复杂。在罗莎视角中,这只是一个魔鬼般人物罪恶的一生。到了康普生的叙事中,故事变得丰富,我们却开始发现有些事情缺少动机。直到昆丁和施里夫的探讨(或者说猜测)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这个家族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 整部小说的结构集成了福克纳前几部作品的优点:巧妙的安排时间、空间上的跳跃,反而使得故事连接更加粘稠且神秘;不同叙事视角的切换增强故事的悬疑感和代入感;通过意识流的叙述(或者常常是自述)来将人物的情感与故事的流动紧紧融合在一起。三种技巧的组合,往往会将一个非常短小的故事变得异常复杂,却依然可以保持流畅的体验。难怪很多作家都把福克纳奉为老师,这种对于小说结构炉火纯青的玩弄和设计,确实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但我个人觉得这样却太阻隔了普通读者,《八月之光》证明了他确实可以把这些技巧完美的糅合进一篇通俗精彩的故事中。《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又分别是将某种技巧运用到极致,使得读者只需要领悟一项前提就可以有不错的阅读体验。可到了这篇小说,读者需要的精力太分散了,将时间、空间、视角、意识(或者说发泄的情感)、神话隐喻、时代背景、人物关系统统不加区分的并行前进,这样固然对写作本身是一项极大对挑战,也是对文学形式的一种确定无疑的丰富。可是读者的体验消失了,读者只能在不止一遍之后,在耗尽体力终于攀登到顶峰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来自小说的快感。 所以我会说我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是一部注定要刻在文学史的墓碑的小说,但这不是一部“好看”的小说。不过也许就像“魂系”游戏那样,“受苦”有时候也会是一种享受。福克
读这本小说是一种享受[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