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老师讲的非常好,尤其对儿童幼年抚养的问题,很少有学者讲到这一块,人的幼年时期父母的陪伴,养育,唠叨对人成年的性格,行为有决定性作用,成年人的很多心结,性格缺陷,心理疾病都能在幼年抚养中找到原因。幸福的人医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了解人性中的恶有助于对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做出一些清晰的判断。李玫瑾老师对人性剖析的如此深刻给予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希望更多的人有这方面的认识及反思。
看完以后,有一种唏嘘的感觉,这个世界潜在的危险真的很多。可以善良,但是不能没有理智,不然就是愚蠢。生活在这个社会,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要对这个社会有一份责任,努力让我们的环境更好。
罪犯是可以被社会和家庭制造出来的,这并非是为罪犯开脱让他们脱罪,而是一个基于心理学的事实,时刻提醒着社会要善待每个孩子。
李老师分析的很通俗易懂,结合实际案例,让人很直观的知道一个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和发展过程,可以让自己在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警醒和启发性
这本书我是用扫读的方式读完的,里面谈到了很多关于犯罪的事例,也有背后的原因。最让我感触的一点是人经历过什么就会以怎样的经历去对待别人。对别人的善其实是对自己的善良。注重人的心理发展,酒品显人品在书中也有体现,选择伴侣选择酒品好的,父母双方性格好的。
访谈节目的文字版,通过对话李玫瑾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和成果,穿插以一些具体案例分析,整体来说很通俗易读。李老师的专业性当然毋庸置疑,她认为犯罪分子的心理成因,绝大多数都可归结为从幼年到快速成长期(十二岁前)没有受到健康良好的家庭滋养,这一点已经是国内外专家的共识。犯罪心理画像是一门科学,需要长期大量接触各类案件,站在罪犯的立场“成为”、“理解”他们,在最幽微黑暗处看到人性的波澜曲线。专业研究要保持绝对理性,李老师以前有些言论因为过于“冷静”而忽视了群众朴素的情感,曾经引起过舆论风波,她对此的反应是继续坚持科研的态度,但言语上谨慎很多。一直与“负”人性对视,同时还要保持辩证的思考和人性的善意,着实不易。但是,我有个疑问。个人观念对科研研究有多大影响?李老师对婚恋的看法、对女性在罪案现场出现心里不适的处理方法、还有对所谓社会常态“标准化”的价值观,都说明她是个观念很传统的人,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局限,但当涉及精神、心理领域的专业研究和个人局限发生对撞,当个人局限跟不上社会多样性的发展,我们就更应该分析、取舍的吸收研究成果。
看完了李老师的这本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书,有一些唏嘘,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心理扶育不能缺失,如果你决定生个孩子,就要做好这些准备,否则,你可能是给社会增添负担,甚至是毁灭性的伤害!
李玫瑾老师讲的非常好,尤其对儿童幼年抚养的问题,很少有学者讲到这一块,人的幼年时期父母的陪伴,养育,唠叨对人成年的性格,行为有决定性作用,成年人的很多心结,性格缺陷,心理疾病都能在幼年抚养中找到原因。幸福的人医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了解人性中的恶有助于对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做出一些清晰的判断。李玫瑾老师对人性剖析的如此深刻给予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希望更多的人有这方面的认识及反思。
看完以后,有一种唏嘘的感觉,这个世界潜在的危险真的很多。可以善良,但是不能没有理智,不然就是愚蠢。生活在这个社会,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要对这个社会有一份责任,努力让我们的环境更好。
罪犯是可以被社会和家庭制造出来的,这并非是为罪犯开脱让他们脱罪,而是一个基于心理学的事实,时刻提醒着社会要善待每个孩子。
李老师分析的很通俗易懂,结合实际案例,让人很直观的知道一个犯罪问题的严重性和发展过程,可以让自己在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警醒和启发性
这本书我是用扫读的方式读完的,里面谈到了很多关于犯罪的事例,也有背后的原因。最让我感触的一点是人经历过什么就会以怎样的经历去对待别人。对别人的善其实是对自己的善良。注重人的心理发展,酒品显人品在书中也有体现,选择伴侣选择酒品好的,父母双方性格好的。
访谈节目的文字版,通过对话李玫瑾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和成果,穿插以一些具体案例分析,整体来说很通俗易读。李老师的专业性当然毋庸置疑,她认为犯罪分子的心理成因,绝大多数都可归结为从幼年到快速成长期(十二岁前)没有受到健康良好的家庭滋养,这一点已经是国内外专家的共识。犯罪心理画像是一门科学,需要长期大量接触各类案件,站在罪犯的立场“成为”、“理解”他们,在最幽微黑暗处看到人性的波澜曲线。专业研究要保持绝对理性,李老师以前有些言论因为过于“冷静”而忽视了群众朴素的情感,曾经引起过舆论风波,她对此的反应是继续坚持科研的态度,但言语上谨慎很多。一直与“负”人性对视,同时还要保持辩证的思考和人性的善意,着实不易。但是,我有个疑问。个人观念对科研研究有多大影响?李老师对婚恋的看法、对女性在罪案现场出现心里不适的处理方法、还有对所谓社会常态“标准化”的价值观,都说明她是个观念很传统的人,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局限,但当涉及精神、心理领域的专业研究和个人局限发生对撞,当个人局限跟不上社会多样性的发展,我们就更应该分析、取舍的吸收研究成果。
看完了李老师的这本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书,有一些唏嘘,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心理扶育不能缺失,如果你决定生个孩子,就要做好这些准备,否则,你可能是给社会增添负担,甚至是毁灭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