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地想起来,从没读过三岛的短篇,于是拿来读了。这几篇是好看的:《鸡蛋》《忧国》《旦角》《走完的桥》。各有各的意味,且没什么重复的地方。我发现(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发现,只是这次特别明显),日本作家在服务于自己的写作欲之外,还能有意识地、尤其独立地把面向国际的文化输出做得非常好,就和他们外务省持续搞了多年多代人的旅游宣传和意识形态渗透一样好,不管什么风格的作家,彼此创作观念上是否有冲突,他们都很有自觉性地表现地域文化风情,而这不完全是出于故事情节需要,更多的是出自他们的爱国情怀。颇有些像做广告。就好比说,写a故事需要用到一块小饼干,本质上来看这块小饼干是西式的或日式的,都无所谓,作家描写的细节只要合理即可,不必囿于环境,但他们99.99%会写成日式;写b故事需要提及新年,其实用元旦或者追随瓷国的旧历都是可以,但他们写元旦的话就绝对要强调是日味元旦,要写买镜饼等等,写旧历的话就一定要强调是日味旧历——这个假设不太成立,他们基本不过旧正月了——我要表达的意思是他们是能*来的就插,总要强调本土化,即使是外来物,在他们的故事里也一定要是明显本土化了的外来物。这一点和我们有区别。我们的小说要是写给情人买巧克力,就完完全全是巧克力配烛光晚餐,配电影院,配高楼大厦,学西洋是西洋,一眼能辨,少有写巧克力配月老庙,大部分人会觉得不伦不类,害怕破坏小说可信度。但日本人就会非常自然地调整为巧克力配烟火大会,配车站,配乡间温泉。我是这个意思。然后只要这么一错位的相配了,立马显示出特别的氛围来。日本近现代文学能崛起,离不开日本作家这种要搞好文化输出的集体意识,他们渴望被认可,于是尽力表达,在别人开口询问之前就准备好了演讲词。而我们更偏向于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便罢了,不勉强,故而在文化输出上有些迟钝。幸好这些年来大家又觉醒了这种意识,不肯再退让(也算是被lunar new year和一系列事件逼的),开始明确地标记自己的文化,更加主动地展示自己,这种在现实中的意识转变,迟早会发展到小说中去。我很期待。另外是读到《牡丹》一文,三岛借人物之舌承认了日本人对南京做的事情是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而这篇小说是1955年面世,相隔十年的反思?我认为是反思。尽管触及的具体内容较少,没有写刑法或肉身上面的惩治,更多的是在写精神层面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总之是可以读读的。
蓦地想起来,从没读过三岛的短篇,于是拿来读了。这几篇是好看的:《鸡蛋》《忧国》《旦角》《走完的桥》。各有各的意味,且没什么重复的地方。我发现(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发现,只是这次特别明显),日本作家在服务于自己的写作欲之外,还能有意识地、尤其独立地把面向国际的文化输出做得非常好,就和他们外务省持续搞了多年多代人的旅游宣传和意识形态渗透一样好,不管什么风格的作家,彼此创作观念上是否有冲突,他们都很有自觉性地表现地域文化风情,而这不完全是出于故事情节需要,更多的是出自他们的爱国情怀。颇有些像做广告。就好比说,写a故事需要用到一块小饼干,本质上来看这块小饼干是西式的或日式的,都无所谓,作家描写的细节只要合理即可,不必囿于环境,但他们99.99%会写成日式;写b故事需要提及新年,其实用元旦或者追随瓷国的旧历都是可以,但他们写元旦的话就绝对要强调是日味元旦,要写买镜饼等等,写旧历的话就一定要强调是日味旧历——这个假设不太成立,他们基本不过旧正月了——我要表达的意思是他们是能*来的就插,总要强调本土化,即使是外来物,在他们的故事里也一定要是明显本土化了的外来物。这一点和我们有区别。我们的小说要是写给情人买巧克力,就完完全全是巧克力配烛光晚餐,配电影院,配高楼大厦,学西洋是西洋,一眼能辨,少有写巧克力配月老庙,大部分人会觉得不伦不类,害怕破坏小说可信度。但日本人就会非常自然地调整为巧克力配烟火大会,配车站,配乡间温泉。我是这个意思。然后只要这么一错位的相配了,立马显示出特别的氛围来。日本近现代文学能崛起,离不开日本作家这种要搞好文化输出的集体意识,他们渴望被认可,于是尽力表达,在别人开口询问之前就准备好了演讲词。而我们更偏向于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便罢了,不勉强,故而在文化输出上有些迟钝。幸好这些年来大家又觉醒了这种意识,不肯再退让(也算是被lunar new year和一系列事件逼的),开始明确地标记自己的文化,更加主动地展示自己,这种在现实中的意识转变,迟早会发展到小说中去。我很期待。另外是读到《牡丹》一文,三岛借人物之舌承认了日本人对南京做的事情是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而这篇小说是1955年面世,相隔十年的反思?我认为是反思。尽管触及的具体内容较少,没有写刑法或肉身上面的惩治,更多的是在写精神层面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总之是可以读读的。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