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人的很多情绪都有有意义的地方,善于利用,转化成自己前进的力量,而不是沦为其奴隶,才是我们毕生要去做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共情去体验很多我们没法体验的事情,但也要警惕共情对我们带来的伤害以及影响我们思维方式的问题。挺不错的书,读来有新的认识。
说实话,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共情是我的很大优势,因为我能设身处地的深刻的感受别人的感受,可以说是极度的共情能力。阅读本书后我才发现我没有一次仔细思考过共情的这个问题,阅读后我发现有些场合的共情是让我产生内闯流的直接原因,总的来说我收获了一个道理,共情会让自己产生痛苦,适当的共情,强大的理解能力和强大的自控能力才是最好的状态。多谢作者!
我在看这本书之前曾经看过另一本书——亚瑟·乔拉米卡利的《共情力》。所以我天然被书名吸引了,共情力明明是一个人身上很好的品质,为什么作者会反对共情呢,我抱着“他是怎么说服读者”的心态去阅读它的。 作者并不是完全反对共情,共情和愤怒、喜悦等其他情绪一样,都是客观的存在,拥有共情能让人做出善举,释放压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等。但是这些改变不一定全是共情力的功劳,还可能是其他情绪,道德意识,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不能过度夸大共情的效果。另一方面共情也会产生聚光灯效应,有时会让人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让我想起奇葩说里一个辩题:美术馆着火,救猫还是救画?黄执中老师讲的一个论点,即遥远的哭声和眼前的生命一样重要。当时我记得弹幕里有很多人抨击黄执中老师的论点,觉得他太冷血了,以高傲的姿态嘲笑选择救猫的人对世界的认知低。 结合这本书看,我认为黄执中老师说的没有错。如果自己的孩子和一个陌生孩子同时需要得到救助,大多数人肯定选择先救自己的孩子。这选择当然没有任何错,但是两条生命放在任何维度都是平等的,如果有人选择救陌生孩子也没有错啊。 我们不能苛求大众(包括看了这本书的人)都不被共情力影响,都拥有绝对理性看待问题,那是圣人来的。 不过我觉得如果我们根本无法摆脱共情,那么当有人试图研究怎么摆脱共情的方法,写了这本书,也很有意义啊。
作者本人并不反对共情,他倡导的是人类更多时候需要理性的思考看待问题,以「仁慈」的心去为人类社会服务。
我们需要共情,更需要理性。 2023.2.15
一本可以让我了解自己的书
改变了我的观点多给一星
某些情况下,用理性思考。
这这这!!这本书竟然有了!!!!我是从《脑中的大象》一书过来的。在看到了Paul·Bloom的名字时,立即想起来他广为传播的心理学导论这门公开课。课程给我留下了很好的感觉,让我觉得他是一位称得上“好老师”的老师,风趣幽默、知识量大且真诚。这本书也给我留下了同样的感觉。无论是哪一门科学,无论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立场,都不能报以绝对且无法接受其他观点的态度。既要有自己的立场,又要有勇气在发现错误的时候改变自己的立场。很高兴的是,这本书也是这样的态度。作者并没有彻底地否认共情,他也认同在某些条件下,共情是可以发挥很好的效用的。只是前提严苛。在无法满足这些前提的时候,有共情还不如没有共情。普通人所赞美的共情大多数只是情绪的冲动,需要有理智作为行动的导航,用理智去考虑更为长远的未来,即使有时候理智也无法保证好的结果。人经常表现出非理性,但是我们又有能力用理性来矫正我们的错误,不是吗?另外,书中也提到了《脑中的大象》要表达的一个观点,人是自私自利的吗?我觉得一定要注意不要被自己绕进去了,二者其实都肯定了人类是存在美好善良的动机的,不要看一本书就被一个观点牵着走了。还有书中也提到了西蒙·巴伦-科恩,恰好我在19年底看过他所著的《恶的科学》。相比之下,我觉得Paul的观点更合理一些,我们确实把情绪共情用得太过泛滥了。
感觉人的很多情绪都有有意义的地方,善于利用,转化成自己前进的力量,而不是沦为其奴隶,才是我们毕生要去做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共情去体验很多我们没法体验的事情,但也要警惕共情对我们带来的伤害以及影响我们思维方式的问题。挺不错的书,读来有新的认识。
说实话,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共情是我的很大优势,因为我能设身处地的深刻的感受别人的感受,可以说是极度的共情能力。阅读本书后我才发现我没有一次仔细思考过共情的这个问题,阅读后我发现有些场合的共情是让我产生内闯流的直接原因,总的来说我收获了一个道理,共情会让自己产生痛苦,适当的共情,强大的理解能力和强大的自控能力才是最好的状态。多谢作者!
我在看这本书之前曾经看过另一本书——亚瑟·乔拉米卡利的《共情力》。所以我天然被书名吸引了,共情力明明是一个人身上很好的品质,为什么作者会反对共情呢,我抱着“他是怎么说服读者”的心态去阅读它的。 作者并不是完全反对共情,共情和愤怒、喜悦等其他情绪一样,都是客观的存在,拥有共情能让人做出善举,释放压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等。但是这些改变不一定全是共情力的功劳,还可能是其他情绪,道德意识,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不能过度夸大共情的效果。另一方面共情也会产生聚光灯效应,有时会让人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让我想起奇葩说里一个辩题:美术馆着火,救猫还是救画?黄执中老师讲的一个论点,即遥远的哭声和眼前的生命一样重要。当时我记得弹幕里有很多人抨击黄执中老师的论点,觉得他太冷血了,以高傲的姿态嘲笑选择救猫的人对世界的认知低。 结合这本书看,我认为黄执中老师说的没有错。如果自己的孩子和一个陌生孩子同时需要得到救助,大多数人肯定选择先救自己的孩子。这选择当然没有任何错,但是两条生命放在任何维度都是平等的,如果有人选择救陌生孩子也没有错啊。 我们不能苛求大众(包括看了这本书的人)都不被共情力影响,都拥有绝对理性看待问题,那是圣人来的。 不过我觉得如果我们根本无法摆脱共情,那么当有人试图研究怎么摆脱共情的方法,写了这本书,也很有意义啊。
作者本人并不反对共情,他倡导的是人类更多时候需要理性的思考看待问题,以「仁慈」的心去为人类社会服务。
我们需要共情,更需要理性。 2023.2.15
一本可以让我了解自己的书
改变了我的观点多给一星
某些情况下,用理性思考。
这这这!!这本书竟然有了!!!!我是从《脑中的大象》一书过来的。在看到了Paul·Bloom的名字时,立即想起来他广为传播的心理学导论这门公开课。课程给我留下了很好的感觉,让我觉得他是一位称得上“好老师”的老师,风趣幽默、知识量大且真诚。这本书也给我留下了同样的感觉。无论是哪一门科学,无论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立场,都不能报以绝对且无法接受其他观点的态度。既要有自己的立场,又要有勇气在发现错误的时候改变自己的立场。很高兴的是,这本书也是这样的态度。作者并没有彻底地否认共情,他也认同在某些条件下,共情是可以发挥很好的效用的。只是前提严苛。在无法满足这些前提的时候,有共情还不如没有共情。普通人所赞美的共情大多数只是情绪的冲动,需要有理智作为行动的导航,用理智去考虑更为长远的未来,即使有时候理智也无法保证好的结果。人经常表现出非理性,但是我们又有能力用理性来矫正我们的错误,不是吗?另外,书中也提到了《脑中的大象》要表达的一个观点,人是自私自利的吗?我觉得一定要注意不要被自己绕进去了,二者其实都肯定了人类是存在美好善良的动机的,不要看一本书就被一个观点牵着走了。还有书中也提到了西蒙·巴伦-科恩,恰好我在19年底看过他所著的《恶的科学》。相比之下,我觉得Paul的观点更合理一些,我们确实把情绪共情用得太过泛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