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宽的《战国史》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经历过两次大的修订,是他晚年最为成熟的作品,但该书的学术思路并非线性式发展。50年代时他受社会史派影响很大,又支持“西周封建论”,因此特别强调铁农具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及其历史意义。60年代后转采“战国封建论”,侧重从井田制的瓦解来解释战国“村社组织”的分化。80年代后完全放弃五种形态的历史分期理论,但仍沿用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逻辑,作为全书结构框架的主线。杨宽的史料搜集堪称钜细靡遗,尤其注重辨伪和年代考订,与同期之作《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可谓互为表里。但问题在于历史解释太过简单,童书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杨宽“结论却下得粗”,此作尤为明显。杨宽的断代史已经快要走出马哲教条的束缚,可惜“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是令人慨叹。
2024.02.16
杨宽的《战国史》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经历过两次大的修订,是他晚年最为成熟的作品,但该书的学术思路并非线性式发展。50年代时他受社会史派影响很大,又支持“西周封建论”,因此特别强调铁农具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及其历史意义。60年代后转采“战国封建论”,侧重从井田制的瓦解来解释战国“村社组织”的分化。80年代后完全放弃五种形态的历史分期理论,但仍沿用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逻辑,作为全书结构框架的主线。杨宽的史料搜集堪称钜细靡遗,尤其注重辨伪和年代考订,与同期之作《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可谓互为表里。但问题在于历史解释太过简单,童书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杨宽“结论却下得粗”,此作尤为明显。杨宽的断代史已经快要走出马哲教条的束缚,可惜“行百里者半九十”,真是令人慨叹。
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