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冈笔下展开的是巴黎(欧洲)声色光影中,一朵午夜花开的片段,一个恍神间的漫长劫数,一个黎明马场的疲惫混乱,或是一个黄昏池塘的颓然空幻。轻盈多变,如湖心渡云影。
每个故事都让人短暂的陷入,又迅速的抽离。这就短篇小说的魅力吧。来的快去的也快,回味不多,但是陷入的时候是痛快的。这很像快餐和麻辣烫。给人快感,但稍纵即逝,可是又会很容易流连忘返,上瘾。反复尝试
你知道人是什么时候死去的嘛?是在失去兴趣,耽于当下的情绪的时候。不再有想要做的事情、不再有想要见的人,听见自己心里的声音,耸耸肩告诉自己:那又怎么样呢?然后再拿起酒瓶、再堕入舞池、再沉溺于不再爱的男人的怀抱里,一边抗拒自己,一边告诉自己。无能为力,我们理应如此。他们喘息、他们活着,但是像枯槁的树木,斜躺在池塘旁,灰色的树干里被抽干了所有的生命。 这是萨冈。 与其说她写淡漠的哀愁和寂寞,不如说她在写耽于寂寞而随波逐流的人。能看见的不过是中产阶级的纸醉金迷,没有看到灵魂。 所以对我来说,有点无味。一个故事、一种情绪被反复书写真的觉得很无聊,除了流动的孤独和寂寞,还可以写一点别的东西么。那些被强调的情绪,重复十几次最后也就真的变成了无聊。甚至有点让我想把她定位在法国情绪作家(呵,并不是什么好词,上次被我定位为情绪作家的还是XXXX)。 单薄的词句和场景,被反刍十几次的情绪和套路的模式。故事不一,但是人物选择并没有什么差别。同一种行为模式和情绪模式罢了。 不过,文笔蛮流畅的,情绪糅合入场景的能力很强(后记译者说阅读有门槛存疑,其实真的很好读,说难读可能是用情绪带故事这一点上),情绪纤细、字句简洁,很好读。 十九篇里,最喜欢《五次分神》和《罗马分手》两篇。 《五次分神》对女主漫不经心地刻画很妙。她爱自己,所以她爱所有人也不爱所有人,一个不爱男人的女人是什么样子?漫不经心、充满魅力。缺失了情绪的女人永远活在当下,所以她的爱情只为满足自己,金钱、性、他人提供的情绪价值,她浅留于他们身边已是他人的幸运。痛苦嘛?也许。但是有什么关系,只看当下也并不见得寂寞。“你说我即将死去?可是那又怎么样,在这个当下,我只想摆正你身后的那幅画,它偏移出的角度让我头痛。” 如果能将孤独演奏出声音,那指向她太阳穴的枪支在扣下扳机的那一刻,一定是乐曲的高潮部分。嘛,我真的是爱死了活在当下的漫不经心。 《罗马分手》就更有趣了。人们常常活在他人的评价里,衣食住行甚至爱情,“应该”做的事情被讲述太多次,就成了“人设”或者是维持“友谊”而必须去做的事情。 别人的评价和自我的感受,到底哪个比较重要呢?或者说,真的有那么多人可以分得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他人要求的嘛?那些围着你的眼神里,到底
萨冈笔下展开的是巴黎(欧洲)声色光影中,一朵午夜花开的片段,一个恍神间的漫长劫数,一个黎明马场的疲惫混乱,或是一个黄昏池塘的颓然空幻。轻盈多变,如湖心渡云影。
每个故事都让人短暂的陷入,又迅速的抽离。这就短篇小说的魅力吧。来的快去的也快,回味不多,但是陷入的时候是痛快的。这很像快餐和麻辣烫。给人快感,但稍纵即逝,可是又会很容易流连忘返,上瘾。反复尝试
你知道人是什么时候死去的嘛?是在失去兴趣,耽于当下的情绪的时候。不再有想要做的事情、不再有想要见的人,听见自己心里的声音,耸耸肩告诉自己:那又怎么样呢?然后再拿起酒瓶、再堕入舞池、再沉溺于不再爱的男人的怀抱里,一边抗拒自己,一边告诉自己。无能为力,我们理应如此。他们喘息、他们活着,但是像枯槁的树木,斜躺在池塘旁,灰色的树干里被抽干了所有的生命。 这是萨冈。 与其说她写淡漠的哀愁和寂寞,不如说她在写耽于寂寞而随波逐流的人。能看见的不过是中产阶级的纸醉金迷,没有看到灵魂。 所以对我来说,有点无味。一个故事、一种情绪被反复书写真的觉得很无聊,除了流动的孤独和寂寞,还可以写一点别的东西么。那些被强调的情绪,重复十几次最后也就真的变成了无聊。甚至有点让我想把她定位在法国情绪作家(呵,并不是什么好词,上次被我定位为情绪作家的还是XXXX)。 单薄的词句和场景,被反刍十几次的情绪和套路的模式。故事不一,但是人物选择并没有什么差别。同一种行为模式和情绪模式罢了。 不过,文笔蛮流畅的,情绪糅合入场景的能力很强(后记译者说阅读有门槛存疑,其实真的很好读,说难读可能是用情绪带故事这一点上),情绪纤细、字句简洁,很好读。 十九篇里,最喜欢《五次分神》和《罗马分手》两篇。 《五次分神》对女主漫不经心地刻画很妙。她爱自己,所以她爱所有人也不爱所有人,一个不爱男人的女人是什么样子?漫不经心、充满魅力。缺失了情绪的女人永远活在当下,所以她的爱情只为满足自己,金钱、性、他人提供的情绪价值,她浅留于他们身边已是他人的幸运。痛苦嘛?也许。但是有什么关系,只看当下也并不见得寂寞。“你说我即将死去?可是那又怎么样,在这个当下,我只想摆正你身后的那幅画,它偏移出的角度让我头痛。” 如果能将孤独演奏出声音,那指向她太阳穴的枪支在扣下扳机的那一刻,一定是乐曲的高潮部分。嘛,我真的是爱死了活在当下的漫不经心。 《罗马分手》就更有趣了。人们常常活在他人的评价里,衣食住行甚至爱情,“应该”做的事情被讲述太多次,就成了“人设”或者是维持“友谊”而必须去做的事情。 别人的评价和自我的感受,到底哪个比较重要呢?或者说,真的有那么多人可以分得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他人要求的嘛?那些围着你的眼神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