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发现《江南》三部曲是在南方周末公众号,遂怂恿同事买了回来,看看还行,虽然宣称三部曲时代跨度大,但小说中并没有什么时代的烙印。讲了三个故事,略显简单,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清朝末期,新思想走进中国的每一个小山村,冲击着每一个知识分子和有志之士。第二个故事在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最后却孤独而死,错失眼前人。最后一个故事已到近代,都市生活而已,加一个韩剧式结尾。
读完“江南三部曲”的第一部时,我以为这部书讲的是乱世中的变法图存、是是黑暗中对真理的摸索。但当我读完所有的三部,发现其实不是这样,或者不是这样。格非的这一部著作想要表达的应该有很多,我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有:⒈女性地位的变化;⒉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再到本世纪初的社会变迁;⒊人们随时代发展而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等…其实我感受到最多的还是女性地位的变化,书中的几位主要女性角色:陆秀米、姚佩佩和庞家玉分别代表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女性对男权的奋起反抗和女性真正独立当家做主。不过与之相应的,男性的地位、能力甚至志向在书中逐渐变低,第一部分张季元还志在改革改变天下,到了第二步的谭功达还能想着兴修水利利国利民,但是到了第三部的谭端午就成了一个成天混吃等死的过时诗人,还有第三部的其他或追名、或逐利的男性角色。不过这些人的失败倒是很统一的。总得来说,这部书对我来说挺复杂,格非的措辞与情节设计一度让我想弃读,尤其是第一部有大量的对女性不尊重的描写和对男性下流心理的描写…
终会谢幕,请有所选择的做人,做勇敢的人,看管好欲望和好奇,让善良慷慨解囊,仍然盼望海清河晏,天下大同。驯化人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真是鸿篇巨著,写的很好,表面上看是割裂开的三部曲,确也实实在在地透漏出了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岁月无情的变迁。特别推荐。也上读者读到了内心深处的人性。
这是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的小说,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探索明清小说传统的修复和转化,细腻的叙事、典雅的语言、循环如春秋的内在结构,为现代中国经验的表现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与新的语言和艺术维度。
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我们都有理想主义,渴望无人不饱暖,社会公平正义的桃花源,但现实总有那么多的不堪,人性的幽微深暗,对物质的永不满足,使我们的理想主义变成了两种,要么成为一个强人,按自己的理想来安排这个社会,打造一个花家舍,要么升华理想,消极避世,寄情与山水,经历无数坎坷磨难。这两种想法,正如生存还是毁灭一样,哪一种才是更好呢。
一口气读完,感觉到作者文字的功力。三个不同时期的故事,相同的悲剧,相同的花家舍,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三个悲剧型女人,秀米,姚佩佩,庞佳玉。仿佛只有秀米的童年相对美好,但从父亲出走那一刻,即命运多舛。其他两个用一生治愈童年。我心中更喜欢姚佩佩吧,因为两人实际未在一起过,是心灵的相通跨越了障碍与时空。佳玉则是对现代人的警醒,每个人都需要思考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
遗憾,无尽的遗憾,读完前两部感觉和电视剧不一样,没有圆满的结局,或许这就是现实的社会,有原则有人性的人,理想化的人结局都不怎么好,谭,姚都是很理想化的人,不圆滑,讲原则,适应不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所以就被社会淘汰
对于一个偏爱古典文学与文化的人来说,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在取名上就获得我在一众当代作家作品中的偏爱。上周末考完雅思,无意点开掌阅app,送了我七天回归会员,我就刚好读了《人面桃花》。“桃源”“瓦釜”和“金蝉”是小说里三个最富古典意味和象征意义的意象。 父亲得桃源图,出走寻桃源,王观澄建筑的花家舍,张季元和秀米的桃源梦;父亲从乞丐处购得瓦釜,张季元赏瓦釜,秀米听瓦釜之声,龙家寻瓦釜,还有秀米临死前从瓦釜中看见父亲的残影;这两个意象,都与父亲的疯、张季元和秀米的桃源理想有联系。“金蝉”则是属于革命党的一个象征,父亲与旧友因“蝉”字之讹交恶,张季元逃走前托付金蝉,与金蝉相关的六指的小驴子给秀米带来的花家舍之劫,韩六托付的金蝉,小东西在旧屋发现的金蝉……此三者皆有宿命之象征,其中以金蝉带来的悲剧情结为最,瓦釜次之,桃源是父亲、王观澄、张季元、秀米奋斗的蓝图、虚幻的梦寐与一系列罪恶悲剧的来源。又辅以雪雨风霜的天气之变、张季元生世之谜、秀米被绑之祸、翠莲命运的应验展现出了一种神秘、宿命、悲哀的氛围。《人面桃花》算是一本不错的现代主义文学尝试,比如每一章节叙事角度的转换,第二章每一节开头对张季元日记的穿插,还有几幕不断复现的场景。可以看出作者结构主义的匠心,阅读的途中隐隐感觉与《喧哗与骚动》《百年孤独》很类似。对于时间的描述,也对《百年孤独》多有借鉴,更间接隐晦的还有《追忆逝水年华》对于时间的把握和描画。总的来说,《人面桃花》在结构处理和现代技艺的雕琢上还是颇具匠心,书中多次出现的李商隐《无题》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也许“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便是这本乱世中徘徊尝试的人物与各色男女之情事的最好注脚。格非的优点在于将西方的结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时代与江南民俗特色结合得很好,虽然是摹拟之作,但融入古典文化较为自然,不那么生涩,比其他作品更具诗意和赏读之美。但是成也于此,败也于此,《人面桃花》在篇章上的设计仍无法与《百年孤独》相提并论,而《百年孤独》中的拉美特色,《喧哗与骚动》中的基督复活情结都比格非将西方技艺与古典传统的嫁接更为成熟自然,更有深意。小说内容上,桃源梦的追寻与破碎、男女之情与乱世之悲的结合,有一定新意。但是这种内容设置,格非并非第一人,也非第一流。格
最初发现《江南》三部曲是在南方周末公众号,遂怂恿同事买了回来,看看还行,虽然宣称三部曲时代跨度大,但小说中并没有什么时代的烙印。讲了三个故事,略显简单,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清朝末期,新思想走进中国的每一个小山村,冲击着每一个知识分子和有志之士。第二个故事在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最后却孤独而死,错失眼前人。最后一个故事已到近代,都市生活而已,加一个韩剧式结尾。
读完“江南三部曲”的第一部时,我以为这部书讲的是乱世中的变法图存、是是黑暗中对真理的摸索。但当我读完所有的三部,发现其实不是这样,或者不是这样。格非的这一部著作想要表达的应该有很多,我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有:⒈女性地位的变化;⒉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再到本世纪初的社会变迁;⒊人们随时代发展而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等…其实我感受到最多的还是女性地位的变化,书中的几位主要女性角色:陆秀米、姚佩佩和庞家玉分别代表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女性对男权的奋起反抗和女性真正独立当家做主。不过与之相应的,男性的地位、能力甚至志向在书中逐渐变低,第一部分张季元还志在改革改变天下,到了第二步的谭功达还能想着兴修水利利国利民,但是到了第三部的谭端午就成了一个成天混吃等死的过时诗人,还有第三部的其他或追名、或逐利的男性角色。不过这些人的失败倒是很统一的。总得来说,这部书对我来说挺复杂,格非的措辞与情节设计一度让我想弃读,尤其是第一部有大量的对女性不尊重的描写和对男性下流心理的描写…
终会谢幕,请有所选择的做人,做勇敢的人,看管好欲望和好奇,让善良慷慨解囊,仍然盼望海清河晏,天下大同。驯化人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真是鸿篇巨著,写的很好,表面上看是割裂开的三部曲,确也实实在在地透漏出了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岁月无情的变迁。特别推荐。也上读者读到了内心深处的人性。
这是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的小说,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探索明清小说传统的修复和转化,细腻的叙事、典雅的语言、循环如春秋的内在结构,为现代中国经验的表现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与新的语言和艺术维度。
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我们都有理想主义,渴望无人不饱暖,社会公平正义的桃花源,但现实总有那么多的不堪,人性的幽微深暗,对物质的永不满足,使我们的理想主义变成了两种,要么成为一个强人,按自己的理想来安排这个社会,打造一个花家舍,要么升华理想,消极避世,寄情与山水,经历无数坎坷磨难。这两种想法,正如生存还是毁灭一样,哪一种才是更好呢。
一口气读完,感觉到作者文字的功力。三个不同时期的故事,相同的悲剧,相同的花家舍,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三个悲剧型女人,秀米,姚佩佩,庞佳玉。仿佛只有秀米的童年相对美好,但从父亲出走那一刻,即命运多舛。其他两个用一生治愈童年。我心中更喜欢姚佩佩吧,因为两人实际未在一起过,是心灵的相通跨越了障碍与时空。佳玉则是对现代人的警醒,每个人都需要思考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
遗憾,无尽的遗憾,读完前两部感觉和电视剧不一样,没有圆满的结局,或许这就是现实的社会,有原则有人性的人,理想化的人结局都不怎么好,谭,姚都是很理想化的人,不圆滑,讲原则,适应不了官场的尔虞我诈,所以就被社会淘汰
对于一个偏爱古典文学与文化的人来说,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在取名上就获得我在一众当代作家作品中的偏爱。上周末考完雅思,无意点开掌阅app,送了我七天回归会员,我就刚好读了《人面桃花》。“桃源”“瓦釜”和“金蝉”是小说里三个最富古典意味和象征意义的意象。 父亲得桃源图,出走寻桃源,王观澄建筑的花家舍,张季元和秀米的桃源梦;父亲从乞丐处购得瓦釜,张季元赏瓦釜,秀米听瓦釜之声,龙家寻瓦釜,还有秀米临死前从瓦釜中看见父亲的残影;这两个意象,都与父亲的疯、张季元和秀米的桃源理想有联系。“金蝉”则是属于革命党的一个象征,父亲与旧友因“蝉”字之讹交恶,张季元逃走前托付金蝉,与金蝉相关的六指的小驴子给秀米带来的花家舍之劫,韩六托付的金蝉,小东西在旧屋发现的金蝉……此三者皆有宿命之象征,其中以金蝉带来的悲剧情结为最,瓦釜次之,桃源是父亲、王观澄、张季元、秀米奋斗的蓝图、虚幻的梦寐与一系列罪恶悲剧的来源。又辅以雪雨风霜的天气之变、张季元生世之谜、秀米被绑之祸、翠莲命运的应验展现出了一种神秘、宿命、悲哀的氛围。《人面桃花》算是一本不错的现代主义文学尝试,比如每一章节叙事角度的转换,第二章每一节开头对张季元日记的穿插,还有几幕不断复现的场景。可以看出作者结构主义的匠心,阅读的途中隐隐感觉与《喧哗与骚动》《百年孤独》很类似。对于时间的描述,也对《百年孤独》多有借鉴,更间接隐晦的还有《追忆逝水年华》对于时间的把握和描画。总的来说,《人面桃花》在结构处理和现代技艺的雕琢上还是颇具匠心,书中多次出现的李商隐《无题》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也许“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便是这本乱世中徘徊尝试的人物与各色男女之情事的最好注脚。格非的优点在于将西方的结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时代与江南民俗特色结合得很好,虽然是摹拟之作,但融入古典文化较为自然,不那么生涩,比其他作品更具诗意和赏读之美。但是成也于此,败也于此,《人面桃花》在篇章上的设计仍无法与《百年孤独》相提并论,而《百年孤独》中的拉美特色,《喧哗与骚动》中的基督复活情结都比格非将西方技艺与古典传统的嫁接更为成熟自然,更有深意。小说内容上,桃源梦的追寻与破碎、男女之情与乱世之悲的结合,有一定新意。但是这种内容设置,格非并非第一人,也非第一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