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是它情感充沛的语言使用方式。印度和阿拉伯的作家似乎都很擅长这种让词句充斥着圆润感情的写作方式。我不关心他的情节,到底谁是凶手;也不关心他的人物,主角黑与谢库瑞的命运。我只是喜欢听他讲关于细密画的历史和技法,听他讲历史中的故事和传说。
我是一个业余画手。请记住,我从未称自己为大师,因为我没有大师的专注和技艺。因为我不以绘画为业,没有生活逼迫我精进画技,我只是在根据感情绘画,要知道,人的肌肉是跟不上情感的节奏的。我真诚地喜欢各国绘画艺术,尽管未必所有的绘画我都中意。我认为绘画和音乐是可以超越时空和语言的艺术。于是在来到中东的第四个月,我去了一趟Alserkal看传说中的细密画。说实话,细密画对于我就像中东历史一样,蒙着一层雾但能看清轮廓。在我的印象中,细密画是工笔画更适合作为书中插图的兄弟。画展内容大约是出自历史,是苏丹和他的骑兵,或许还有大维齐尔和帕夏。比画面更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的是展览主题“我的名字叫红”。说来惭愧,我知道奥尔罕·帕穆克,“在对故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发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获得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是《我的名字叫红》并未读过,因为我觉得这可能是个意识流作品。不过我在展览中了解到这是一个始于细密画的推理故事,阅读的障碍就消除了。于是我这个业余画手的灵魂,就从躺在井里的高雅先生开始,辗转于黑、蝴蝶、鹳鸟、橄榄等一众细密画师,经过咖啡馆和树荫,在无处不在的红的注视下,穿行于16世纪伊斯坦布尔大街小巷了。在进入文明的冲突这个永恒的主题之前,作为业余画手的我,像细密画师一样面对三个问题“风格与签名”、“绘画与时间”以及“失明与记忆”,这三个问题,也将细密画大师与法兰克大师们区分开来。细密画是从安拉的视角看世界的艺术,安拉之下众生平等,所以细密画不讲透视,为避免偶像崇拜的产生依附于文字,不强调个性而强调意义,像一潭静水一样从赫拉特大师的时代绵延至今。法兰克大师的话,或者说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画作,是从人的视角看世界的艺术,强调人的个性与对现实的描绘,为人自身而非别的目的存在,像奔涌的河流一样冲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跟随苏丹苏莱曼大帝的远征,来到了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之处——伊斯坦布尔。起初,伊斯坦布尔的细密画家们以文化人的视角鄙视法兰克画家粗糙的透视画。然而,注重人的艺术总是更能攫获人心,某些细密画家开始模仿法兰克画风画起了透视画,最后就连苏丹都要求姨父大人率领细密画师用法兰克风格绘制画本震慑威尼斯总督了。于是,细密画师橄榄的职业危机到来了——“当我们用他们的风格绘画,他们怎么可能怕我们”——死亡和红也附身于橄榄来到伊斯坦布尔。然而,橄榄并不是食古不化之人,他的罪行不是源于守旧,而是
断断续续看完的,感觉打开了一扇不同世界的大门。对里面某些细节描写不明所以,估计要二刷才能明白
很有趣,很新颖,文笔细腻,风格独特。 但是,掩卷回想,哪个瞬间或情节令人触动,哪个人物抉择或命运令人低回不已,似乎想不起来,因此,看过,也就是看过而已。
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
有点绕,不过总体还不错。
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是它情感充沛的语言使用方式。印度和阿拉伯的作家似乎都很擅长这种让词句充斥着圆润感情的写作方式。我不关心他的情节,到底谁是凶手;也不关心他的人物,主角黑与谢库瑞的命运。我只是喜欢听他讲关于细密画的历史和技法,听他讲历史中的故事和传说。
我是一个业余画手。请记住,我从未称自己为大师,因为我没有大师的专注和技艺。因为我不以绘画为业,没有生活逼迫我精进画技,我只是在根据感情绘画,要知道,人的肌肉是跟不上情感的节奏的。我真诚地喜欢各国绘画艺术,尽管未必所有的绘画我都中意。我认为绘画和音乐是可以超越时空和语言的艺术。于是在来到中东的第四个月,我去了一趟Alserkal看传说中的细密画。说实话,细密画对于我就像中东历史一样,蒙着一层雾但能看清轮廓。在我的印象中,细密画是工笔画更适合作为书中插图的兄弟。画展内容大约是出自历史,是苏丹和他的骑兵,或许还有大维齐尔和帕夏。比画面更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的是展览主题“我的名字叫红”。说来惭愧,我知道奥尔罕·帕穆克,“在对故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发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获得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是《我的名字叫红》并未读过,因为我觉得这可能是个意识流作品。不过我在展览中了解到这是一个始于细密画的推理故事,阅读的障碍就消除了。于是我这个业余画手的灵魂,就从躺在井里的高雅先生开始,辗转于黑、蝴蝶、鹳鸟、橄榄等一众细密画师,经过咖啡馆和树荫,在无处不在的红的注视下,穿行于16世纪伊斯坦布尔大街小巷了。在进入文明的冲突这个永恒的主题之前,作为业余画手的我,像细密画师一样面对三个问题“风格与签名”、“绘画与时间”以及“失明与记忆”,这三个问题,也将细密画大师与法兰克大师们区分开来。细密画是从安拉的视角看世界的艺术,安拉之下众生平等,所以细密画不讲透视,为避免偶像崇拜的产生依附于文字,不强调个性而强调意义,像一潭静水一样从赫拉特大师的时代绵延至今。法兰克大师的话,或者说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画作,是从人的视角看世界的艺术,强调人的个性与对现实的描绘,为人自身而非别的目的存在,像奔涌的河流一样冲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跟随苏丹苏莱曼大帝的远征,来到了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之处——伊斯坦布尔。起初,伊斯坦布尔的细密画家们以文化人的视角鄙视法兰克画家粗糙的透视画。然而,注重人的艺术总是更能攫获人心,某些细密画家开始模仿法兰克画风画起了透视画,最后就连苏丹都要求姨父大人率领细密画师用法兰克风格绘制画本震慑威尼斯总督了。于是,细密画师橄榄的职业危机到来了——“当我们用他们的风格绘画,他们怎么可能怕我们”——死亡和红也附身于橄榄来到伊斯坦布尔。然而,橄榄并不是食古不化之人,他的罪行不是源于守旧,而是
断断续续看完的,感觉打开了一扇不同世界的大门。对里面某些细节描写不明所以,估计要二刷才能明白
很有趣,很新颖,文笔细腻,风格独特。 但是,掩卷回想,哪个瞬间或情节令人触动,哪个人物抉择或命运令人低回不已,似乎想不起来,因此,看过,也就是看过而已。
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
有点绕,不过总体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