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就应该和气温一样热烈,夏天就应该是五彩斑斓不设限制的,夏天就应该满怀赤子之心做最有意义的事。生如夏花般绚烂。
生命中周期性的暗潮只是暂时的,你正在死去,但也将重生,感受到金色洪流贯穿全身,感受到心脏血液熊熊燃烧。1919年夏,你看见漫天星月旋转,明白“矛盾对立寂灭之处,即是涅槃”。——易海舟
当然,全世界的水都会重逢,北冰洋与尼罗河会在湿云中交融。这古老美丽的比喻让此刻变得神圣。即使漫游,每条路也都会带我们归家。为了这段话读完整本书。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我反而没什么感觉,放纵、孩子气,从毁灭里重生。后面的散文诗歌倒是打动了我。全身心跟着黑塞的文字走,体会禅意和蒙太奇式快速切换的景观,有点焦虑、彷徨、紧张,但就像上面那段文字说的,漫游者总会有一条路带着归家。家是中心点,从这里爆发出力量。
看克林索尔在平静与抑郁之间跳进跳出,看黑塞在后面的散文与诗歌之间穿梭自如,看自己的灵魂在生命之树与金色的阳光一起燃烧起来,怒吼吧,然后平静吧,生命即使如此,死亡即是涅槃。 感谢译者带来美妙地文字旋律,感受黑塞1920年的夏天。
黑塞的这些散文和诗歌,通过优美的文字传达出了深沉的存在主义哲思。是在经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内心的崩塌之后,面对让人难以适从的自由,选择回归自己内心,参悟出的道理。山川、湖泊、树木、天空,树林中的小教堂,一切都是内心的投射和反映,经历最深的黑暗后,依然选择虔诚和热爱,去国怀乡,做一个漫游者和诗人。
朝如青丝暮成雪。你要如何度过一生中最后一个夏天?以歌唱,以美酒,以数以百计的缤纷色彩,以浩浩荡荡的精神碎片?我想,我们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这类问题的答案。与其说本书是自传体小说,我认为不如将之视为黑塞灵魂的复刻。每一页都充斥着如诗如画的语言,每一幕都像古老的欧洲电影一样浪漫。在思维的广阔与想象力上,他和李太白实在可以一搏。也许我们生命中都缺少这样一个夏天,光怪陆离,五彩斑斓,诗歌与葡萄酒沆瀣一气,阳光与油画笔义结金兰。这个盛夏的每时每刻,都有光影在跳跃,有鸟雀在吟咏,风中看不见的琴弦轻轻拨动着灵魂的暗潮。那不是我们所说的暑假,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夏天。其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陷入恍惚,那种热烈澎湃,对全世界都热情的状态,似乎只是十几岁少年时代的专利。成年人的夏天不应该有色彩,即使有,也只能是打印机喷薄而出的油墨黑白。我们在这黑白里困了太久,险些都要忘记,夏天除了热,还可以用其他词汇来形容——明艳,招摇,娇艳,情%欲。七月八月满湖莲,骄阳流火上中天,雨后彩练当空绘,一别南风又一年。夏天本该是我们最期待的季节。然而一切又似乎理所当然。克林索尔是位画家,搞艺术者往往拥有比常人更细腻的心魂,更磅礴的感情,更浓烈的表达欲,更敏锐的洞察力。他笔下的夏日,当然映射他的期待与憧憬,在那些万万千千似曾相识的景色里大放异彩,独树一帜。凑巧,在夏天结束时读完了这一本,让我在波澜不惊的生活里,也燃起一点仅剩不多的热情,去寻觅那些早该找到的,被我遗失的有迹可循。即使它们消失得渺无踪迹,仿佛从未来过。
一本让人身心沉浸的书,从词句中迸发出震撼的美,以及令人沉醉的宁静,如同铺满彩霞的晚天,一颗颗星斗落子,远山暮紫色的梦慢慢弥漫在山谷,沿着湿漉漉的小路和微风的湖面渐渐消失在远方。太喜欢这本书了,太喜欢其中的词句了,曾读过黑塞的《悉达多》,那种洞彻东西的美感和智慧令人赞叹。 这本书中,小说以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为背景,聚焦画家克林索尔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夏日漫游。黑塞通过克林索尔的视角,将战后欧洲的迷茫(旧秩序崩塌、自由失序)与个体的中年危机(对生命短暂性的绝望)交织,呈现一场向死而生的精神狂欢。黑塞在同期创作《悉达多》《荒原狼》,形成“中年觉醒”主题序列,探索个体在混乱中的自我救赎。 这本书可以对标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供两种现代性困境应对范式:克林索尔的“存在主义燃烧”与查氏的“超人哲学重构”。 黑塞以“最后一个夏天”为镜,映照出人类在文明崩塌与个体衰老间的永恒挣扎。克林索尔的画布既是战后欧洲的隐喻,亦是每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画像——在绝望中燃烧,以艺术完成对时间的背叛。 最后,摘两段我喜欢的书中文字: “我愿成为巨人,头贴在阿尔卑斯牧场的雪上,被山羊围绕,脚趾则在下面的深湖中拍打。我就这样躺着,永不起身,任指间长出灌木,发间长出阿尔卑斯玫瑰,我的双膝是山丘,身上是葡萄园、房屋和小教堂。我就这样躺了一万年,向天空眨眼,向湖水眨眼。当我打喷嚏,便掀起一场风暴;当我在上面吹口气,雪便化了,瀑布跳起了舞。如果我死了,世界也就死了;那么我便穿越世界的海洋,去摘一个新的太阳。 今晚睡哪里?无所谓!世上有什么新闻?谁发明了新的神、新的法规、新的自由?无所谓!重要的是,这山上又有一朵报春花开了,叶上长出银斑,甜蜜轻风在山下白杨林中歌唱。一只深金色蜜蜂在空中嗡嗡飞舞,哼唱着幸福之歌、永恒之歌,它们的歌是我的世界史。” “一个更热情更短暂的夏天开始了。这些炎热白日虽然漫长,却如旗帜般燃烧,在熊熊火焰中消逝。短暂潮湿的月夜连着短暂潮湿的雨夜,一如梦境倏忽幻化,激荡着一周周的光华。”
前半部分写画家生活,后半段自述日记,中间隔了很久甚至一度弃了。后半段是深刻的,是日记是思想流,是可以代入体验经历共情理解。战争后每天的虚无,看到了叔本华“无聊-痛苦”人生的循环 更喜欢后半部分黑塞的自述日记,可以代入他的思想走一遍他的经历。 他会放大感官、打开心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即使是废墟战后,看着河流一条向南一条向北,向南的流向了哪里向北的又去了哪里,最终又在天空汇聚;城镇里,看到红房子又会代入房子里的人,旁观看路过的人来人往。 不论最终走向哪里,或许就像他说的,都是求的一个心里的宁静,他想要把爱播撒出去,不愿被现实禁锢。快乐是短暂的外界刺激,而幸福都是由内向外的永恒的源头,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解读、取决于我们赋予的意义。所以一切都得向内探求,从了解自己出发。
绝望而优雅的文字,空虚而唯美的诗篇。亚洲文学中,有川端康成的《雪国》;欧洲文学里则有《克林索尔最后夏天》。
夏天就应该和气温一样热烈,夏天就应该是五彩斑斓不设限制的,夏天就应该满怀赤子之心做最有意义的事。生如夏花般绚烂。
生命中周期性的暗潮只是暂时的,你正在死去,但也将重生,感受到金色洪流贯穿全身,感受到心脏血液熊熊燃烧。1919年夏,你看见漫天星月旋转,明白“矛盾对立寂灭之处,即是涅槃”。——易海舟
当然,全世界的水都会重逢,北冰洋与尼罗河会在湿云中交融。这古老美丽的比喻让此刻变得神圣。即使漫游,每条路也都会带我们归家。为了这段话读完整本书。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我反而没什么感觉,放纵、孩子气,从毁灭里重生。后面的散文诗歌倒是打动了我。全身心跟着黑塞的文字走,体会禅意和蒙太奇式快速切换的景观,有点焦虑、彷徨、紧张,但就像上面那段文字说的,漫游者总会有一条路带着归家。家是中心点,从这里爆发出力量。
看克林索尔在平静与抑郁之间跳进跳出,看黑塞在后面的散文与诗歌之间穿梭自如,看自己的灵魂在生命之树与金色的阳光一起燃烧起来,怒吼吧,然后平静吧,生命即使如此,死亡即是涅槃。 感谢译者带来美妙地文字旋律,感受黑塞1920年的夏天。
黑塞的这些散文和诗歌,通过优美的文字传达出了深沉的存在主义哲思。是在经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内心的崩塌之后,面对让人难以适从的自由,选择回归自己内心,参悟出的道理。山川、湖泊、树木、天空,树林中的小教堂,一切都是内心的投射和反映,经历最深的黑暗后,依然选择虔诚和热爱,去国怀乡,做一个漫游者和诗人。
朝如青丝暮成雪。你要如何度过一生中最后一个夏天?以歌唱,以美酒,以数以百计的缤纷色彩,以浩浩荡荡的精神碎片?我想,我们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这类问题的答案。与其说本书是自传体小说,我认为不如将之视为黑塞灵魂的复刻。每一页都充斥着如诗如画的语言,每一幕都像古老的欧洲电影一样浪漫。在思维的广阔与想象力上,他和李太白实在可以一搏。也许我们生命中都缺少这样一个夏天,光怪陆离,五彩斑斓,诗歌与葡萄酒沆瀣一气,阳光与油画笔义结金兰。这个盛夏的每时每刻,都有光影在跳跃,有鸟雀在吟咏,风中看不见的琴弦轻轻拨动着灵魂的暗潮。那不是我们所说的暑假,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夏天。其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陷入恍惚,那种热烈澎湃,对全世界都热情的状态,似乎只是十几岁少年时代的专利。成年人的夏天不应该有色彩,即使有,也只能是打印机喷薄而出的油墨黑白。我们在这黑白里困了太久,险些都要忘记,夏天除了热,还可以用其他词汇来形容——明艳,招摇,娇艳,情%欲。七月八月满湖莲,骄阳流火上中天,雨后彩练当空绘,一别南风又一年。夏天本该是我们最期待的季节。然而一切又似乎理所当然。克林索尔是位画家,搞艺术者往往拥有比常人更细腻的心魂,更磅礴的感情,更浓烈的表达欲,更敏锐的洞察力。他笔下的夏日,当然映射他的期待与憧憬,在那些万万千千似曾相识的景色里大放异彩,独树一帜。凑巧,在夏天结束时读完了这一本,让我在波澜不惊的生活里,也燃起一点仅剩不多的热情,去寻觅那些早该找到的,被我遗失的有迹可循。即使它们消失得渺无踪迹,仿佛从未来过。
一本让人身心沉浸的书,从词句中迸发出震撼的美,以及令人沉醉的宁静,如同铺满彩霞的晚天,一颗颗星斗落子,远山暮紫色的梦慢慢弥漫在山谷,沿着湿漉漉的小路和微风的湖面渐渐消失在远方。太喜欢这本书了,太喜欢其中的词句了,曾读过黑塞的《悉达多》,那种洞彻东西的美感和智慧令人赞叹。 这本书中,小说以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为背景,聚焦画家克林索尔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夏日漫游。黑塞通过克林索尔的视角,将战后欧洲的迷茫(旧秩序崩塌、自由失序)与个体的中年危机(对生命短暂性的绝望)交织,呈现一场向死而生的精神狂欢。黑塞在同期创作《悉达多》《荒原狼》,形成“中年觉醒”主题序列,探索个体在混乱中的自我救赎。 这本书可以对标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供两种现代性困境应对范式:克林索尔的“存在主义燃烧”与查氏的“超人哲学重构”。 黑塞以“最后一个夏天”为镜,映照出人类在文明崩塌与个体衰老间的永恒挣扎。克林索尔的画布既是战后欧洲的隐喻,亦是每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自画像——在绝望中燃烧,以艺术完成对时间的背叛。 最后,摘两段我喜欢的书中文字: “我愿成为巨人,头贴在阿尔卑斯牧场的雪上,被山羊围绕,脚趾则在下面的深湖中拍打。我就这样躺着,永不起身,任指间长出灌木,发间长出阿尔卑斯玫瑰,我的双膝是山丘,身上是葡萄园、房屋和小教堂。我就这样躺了一万年,向天空眨眼,向湖水眨眼。当我打喷嚏,便掀起一场风暴;当我在上面吹口气,雪便化了,瀑布跳起了舞。如果我死了,世界也就死了;那么我便穿越世界的海洋,去摘一个新的太阳。 今晚睡哪里?无所谓!世上有什么新闻?谁发明了新的神、新的法规、新的自由?无所谓!重要的是,这山上又有一朵报春花开了,叶上长出银斑,甜蜜轻风在山下白杨林中歌唱。一只深金色蜜蜂在空中嗡嗡飞舞,哼唱着幸福之歌、永恒之歌,它们的歌是我的世界史。” “一个更热情更短暂的夏天开始了。这些炎热白日虽然漫长,却如旗帜般燃烧,在熊熊火焰中消逝。短暂潮湿的月夜连着短暂潮湿的雨夜,一如梦境倏忽幻化,激荡着一周周的光华。”
前半部分写画家生活,后半段自述日记,中间隔了很久甚至一度弃了。后半段是深刻的,是日记是思想流,是可以代入体验经历共情理解。战争后每天的虚无,看到了叔本华“无聊-痛苦”人生的循环 更喜欢后半部分黑塞的自述日记,可以代入他的思想走一遍他的经历。 他会放大感官、打开心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即使是废墟战后,看着河流一条向南一条向北,向南的流向了哪里向北的又去了哪里,最终又在天空汇聚;城镇里,看到红房子又会代入房子里的人,旁观看路过的人来人往。 不论最终走向哪里,或许就像他说的,都是求的一个心里的宁静,他想要把爱播撒出去,不愿被现实禁锢。快乐是短暂的外界刺激,而幸福都是由内向外的永恒的源头,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解读、取决于我们赋予的意义。所以一切都得向内探求,从了解自己出发。
绝望而优雅的文字,空虚而唯美的诗篇。亚洲文学中,有川端康成的《雪国》;欧洲文学里则有《克林索尔最后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