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在写“性”,实则在写“自由”。失忆的王二短暂地重获自由,进入了一个飞扬超脱的世界,在那里,他寻到了那座盛世之下的长安。但随着记忆的回归,这个世界也一点点被现实侵蚀。而当他彻底被现实捕获的那一刻,这个世界坍塌了,长安的亭台楼阁和北京的钢筋混凝土在剧烈的地震中合二为一,薛松、红线、老女人、小女人、田承嗣、白衣女人和王二的身影也重叠在一个人身上。一切都不可挽回地沦为真实,一切都不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一个人可以活在庸俗的长安城里,但是,心中不能没有红土为背景的湘西!如果庸俗无可避免,或许是离开的时候,或许是结束的时候。
依然是有着强烈王小波色彩的作品,依然是充满着赤裸的性的描写,但依然是那么坦荡。相比于我看过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在这部作品里,我感觉开头会更“轻快”一点,虽然用这个词似乎不那么贴切,但这是我从脑海中搜刮到的最能表达我此时此刻感觉的词了。中间,在我一本正经地看故事发展的时候,我发现,那熟悉的荒诞感又袭来了。很多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或者说现今还不可能)的情节就那么理所当然、顺其自然的出现在故事当中了,比如,被割了头的人会“发声”等等。但这些“荒诞”丝毫不影响故事的说服力,因为很明显,这些情节只是故事的点缀,并不影响故事的合理性。用作者最后章节的话说,这一切不过是他想象的不存在的风景罢了,因为那些荒诞不真实的情节也的的确确是书中“我”写的故事,不就是“我”构筑的风景嘛。看着看着,我发现,作者除了对性的坦荡外,还写出不同寻常的女性。在《万寿寺》里,女性是自由的、奔放的,无须扭扭捏捏、惺惺作态,其实,好像在《黄金时代》里的女性们也是这样。或许是这种坦荡,所以我并不反感作者这赤裸的写法吧。在这本《万寿寺》里,我觉得最妙的是,作者从失忆开始,将自己的经历和手稿中主人公的经历穿插着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边写边一起向前推进着剧情发展,既是王二的,也是薛嵩的,慢慢地,两段故事逐渐靠拢重合了,还重叠得“水*融”的,终于到最后,王二与薛嵩变成一人,白衣女人与红线融合成一人,北京城与长安城也融汇在了那茫茫灰色之中……他有着自己的理想抱负要实现,但似乎还是被现实打败,王二是,薛嵩也是……另外,在看黄金白银时,我只是觉得王小波天马行空,甚是佩服,但看到这本《万寿寺》,我发现,除了天马行空外,王小波还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这里描述的雪景、幻景都是那么的真实且优美,真想一头扎进去亲身享受。最后,我还是隐隐感觉到,有些要表达的思想或者讽刺也藏在了书里的字句之间……吧。
第一次感受这种意识流的小说,混乱但是随性,由人的意识随便发挥,但最终又会重归落寞的独生,需要很大的脑洞去想象
诗意的世界只存在心里,到头来还是要走上生活的不归路,现实如此。既有梦想,也接受现实。我想对薛嵩说,好好活着!
“一切都在无可避免的走向庸俗。”王小波老师也太“骚柔”了吧,感觉这本书受李银河老师影响挺大的。
在读万寿寺的同时,遇见了白衣少女,只不过太过真实,无可奈何的庸俗,突然想失去记忆。
看似在写“性”,实则在写“自由”。失忆的王二短暂地重获自由,进入了一个飞扬超脱的世界,在那里,他寻到了那座盛世之下的长安。但随着记忆的回归,这个世界也一点点被现实侵蚀。而当他彻底被现实捕获的那一刻,这个世界坍塌了,长安的亭台楼阁和北京的钢筋混凝土在剧烈的地震中合二为一,薛松、红线、老女人、小女人、田承嗣、白衣女人和王二的身影也重叠在一个人身上。一切都不可挽回地沦为真实,一切都不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一个人可以活在庸俗的长安城里,但是,心中不能没有红土为背景的湘西!如果庸俗无可避免,或许是离开的时候,或许是结束的时候。
依然是有着强烈王小波色彩的作品,依然是充满着赤裸的性的描写,但依然是那么坦荡。相比于我看过的《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在这部作品里,我感觉开头会更“轻快”一点,虽然用这个词似乎不那么贴切,但这是我从脑海中搜刮到的最能表达我此时此刻感觉的词了。中间,在我一本正经地看故事发展的时候,我发现,那熟悉的荒诞感又袭来了。很多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或者说现今还不可能)的情节就那么理所当然、顺其自然的出现在故事当中了,比如,被割了头的人会“发声”等等。但这些“荒诞”丝毫不影响故事的说服力,因为很明显,这些情节只是故事的点缀,并不影响故事的合理性。用作者最后章节的话说,这一切不过是他想象的不存在的风景罢了,因为那些荒诞不真实的情节也的的确确是书中“我”写的故事,不就是“我”构筑的风景嘛。看着看着,我发现,作者除了对性的坦荡外,还写出不同寻常的女性。在《万寿寺》里,女性是自由的、奔放的,无须扭扭捏捏、惺惺作态,其实,好像在《黄金时代》里的女性们也是这样。或许是这种坦荡,所以我并不反感作者这赤裸的写法吧。在这本《万寿寺》里,我觉得最妙的是,作者从失忆开始,将自己的经历和手稿中主人公的经历穿插着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边写边一起向前推进着剧情发展,既是王二的,也是薛嵩的,慢慢地,两段故事逐渐靠拢重合了,还重叠得“水*融”的,终于到最后,王二与薛嵩变成一人,白衣女人与红线融合成一人,北京城与长安城也融汇在了那茫茫灰色之中……他有着自己的理想抱负要实现,但似乎还是被现实打败,王二是,薛嵩也是……另外,在看黄金白银时,我只是觉得王小波天马行空,甚是佩服,但看到这本《万寿寺》,我发现,除了天马行空外,王小波还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这里描述的雪景、幻景都是那么的真实且优美,真想一头扎进去亲身享受。最后,我还是隐隐感觉到,有些要表达的思想或者讽刺也藏在了书里的字句之间……吧。
第一次感受这种意识流的小说,混乱但是随性,由人的意识随便发挥,但最终又会重归落寞的独生,需要很大的脑洞去想象
诗意的世界只存在心里,到头来还是要走上生活的不归路,现实如此。既有梦想,也接受现实。我想对薛嵩说,好好活着!
“一切都在无可避免的走向庸俗。”王小波老师也太“骚柔”了吧,感觉这本书受李银河老师影响挺大的。
在读万寿寺的同时,遇见了白衣少女,只不过太过真实,无可奈何的庸俗,突然想失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