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不是拿来当个人主义的忏悔来使用的一本书。如果拿来那么理解,那么名著就失去了更大的意义,即使它确实有所谓的实用价值。我看到的是一个陨落的时代,和其他人所说的那样,人追求救赎的最终选择。
这本书封笔于1866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初,这很重要,这个时间解释了这本书空间里的种种无法理解的行为,这本书里也有很多现在熟知的思想的影子,它到现在依然可以反映解释社会的一些现象。尤其是主人公的罪和他的罚和他的“复活”值得深思。
2020.2.7读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拉斯柯尔尼科夫做的,是充当“正义”的。波尔菲里跟他的对话,很精彩。互相试探,后面又帮助拉斯柯尔尼科夫,让他主动认罪,帮他减刑,也是好人一枚吧。幸好还有索尼雅后面助攻,不然拉斯柯尔尼科夫又在自我矛盾的想法中逃离,不去自首。人的好坏,有标准么?看初心,跟结果。每个人,有自己的标准吧
许久之前我就听不少人说这是他们认为最好的一本文学作品,读完之后我可以说这本至少是我读过最好的。前半部分病态太压抑,对于产生过许多类似情绪的我来说代入感太强了开始有了精神恍惚的感觉 所以第一次读到第二章就没有再读了。 第二次一口气直接读完,可能是读过一部分的原因前半部分没给我带来太多压抑的感觉了,读完才感到最后一章才是本书的精髓如果说罪与罚是反义词,那么前面的都是罪,而最后一章才是罚才是再生,整体来说这是我目前读过最震撼的小说了
生活代替了理论,人有多少固执,多少真理使自身感到痛苦,承认错误有违人性,一切还得是爱的力量。救赎本身是一个伟大的过程,迷途知返,浪子回头需要的是爱本身,就像最后的爱情成了生活的曙光,活着总能找到寄托和希望,有人伸出援手之时,才是救赎的开始,勇气的开始。
其实这本书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人是斯维德里加依洛夫,他很复杂,复杂的很像平凡的我们,有自己的欲望,有时让它张扬有时也会抑制它。
初看时仿佛黄昏,之后是看上去无尽的黑暗,抬头望着天空也只有孤星在微弱的闪烁。压抑席卷身心去。但随着黎明到来,一切又都有了转机。
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不是拿来当个人主义的忏悔来使用的一本书。如果拿来那么理解,那么名著就失去了更大的意义,即使它确实有所谓的实用价值。我看到的是一个陨落的时代,和其他人所说的那样,人追求救赎的最终选择。
这本书封笔于1866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初,这很重要,这个时间解释了这本书空间里的种种无法理解的行为,这本书里也有很多现在熟知的思想的影子,它到现在依然可以反映解释社会的一些现象。尤其是主人公的罪和他的罚和他的“复活”值得深思。
2020.2.7读完,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拉斯柯尔尼科夫做的,是充当“正义”的。波尔菲里跟他的对话,很精彩。互相试探,后面又帮助拉斯柯尔尼科夫,让他主动认罪,帮他减刑,也是好人一枚吧。幸好还有索尼雅后面助攻,不然拉斯柯尔尼科夫又在自我矛盾的想法中逃离,不去自首。人的好坏,有标准么?看初心,跟结果。每个人,有自己的标准吧
许久之前我就听不少人说这是他们认为最好的一本文学作品,读完之后我可以说这本至少是我读过最好的。前半部分病态太压抑,对于产生过许多类似情绪的我来说代入感太强了开始有了精神恍惚的感觉 所以第一次读到第二章就没有再读了。 第二次一口气直接读完,可能是读过一部分的原因前半部分没给我带来太多压抑的感觉了,读完才感到最后一章才是本书的精髓如果说罪与罚是反义词,那么前面的都是罪,而最后一章才是罚才是再生,整体来说这是我目前读过最震撼的小说了
生活代替了理论,人有多少固执,多少真理使自身感到痛苦,承认错误有违人性,一切还得是爱的力量。救赎本身是一个伟大的过程,迷途知返,浪子回头需要的是爱本身,就像最后的爱情成了生活的曙光,活着总能找到寄托和希望,有人伸出援手之时,才是救赎的开始,勇气的开始。
其实这本书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人是斯维德里加依洛夫,他很复杂,复杂的很像平凡的我们,有自己的欲望,有时让它张扬有时也会抑制它。
初看时仿佛黄昏,之后是看上去无尽的黑暗,抬头望着天空也只有孤星在微弱的闪烁。压抑席卷身心去。但随着黎明到来,一切又都有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