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关于博雅教育的论述。直至今天读完本书,我才真正领悟到读书的意义与价值。博雅教育重视的是人文艺术的熏陶,这种熏陶自然不是培养为了卖弄学识的优越感,而是真正融入血液里的信念、价值观及理想的养成。长这么大,一直较为崇尚理科教育的精确性,而对文科不感冒。今天幡然醒悟,人文艺术作品中的故事是具有生命力的,是帮助我们更进一步迈向不能用精确公式表达的真理的捷径。
长久以来大家对名校的垂涎掩埋了名校背后所带来的阶级固化问题,社会很难达到公平,你的成就往往更大部分取决于你的家庭背景和教育,但是打破这种特权世袭、改善阶级流动性仍然是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而作为享受不到精英教育的普通人,也应该在大学中学会如何学习和思考,拥有分析他人观点和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拥有批判性思维和爱人的能力。
本书让我们看到,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当我们想要给自己孩子一个好的未来的时候,是否想过什么样的未来是好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些,那么想象中的天堂也许是地狱也未可知。拋弃那些狭隘思维,给自己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不是只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小范围空间内。学会独立思考,对每个人是多么的重要,知道自己要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些。
此书非常好,受益匪浅,弥补了对大学教育的认识以及目的和好的大学教育是什么样的。第一部分是人们眼中的好大学—他们的学生(目标人群)、教育体制以及录取标准。第二部分是自我。学生的自我和教育的自我,我们在经过大学教育之后,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以及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在大学里发展我们的自我,而不仅仅是作为职业培训基地。对于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感知和创造力的发展,远比财富的创造对世界更重要。第三部分是我们在大学里获得什么成长,如何判断自己获得的是好的大学教育—发展自我的广泛的长久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关心他人对社会承担义务以及行使自身权利的人。第四部分是大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原因,也即历史。大学变成盈利机构是经过战争、经济、教学机制等等改革,它发展到现在,还具有一定阶级性,成为有产阶级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排除一部分普通人进入其中学习,教育的多元性名存实亡,是精英与教育集团互相恭维和合作的成果。
Ok 全篇看完 最后的点睛之笔: "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孩子,都是这个时代成年人的孩子,都应该得到所有成年人的照顾." 作者的大情怀显露无疑 很棒不过也太过理想. 作者觉得精英人士内心的不稳定 慌乱 人生的虚无 无价值感 在于他们的成功拥有了太多的父辈的助力 不是因为自己优秀而优秀 是因为掌握了充足而丰富的资源而把自己堆砌得很优秀.我们的教育不再是为人类的进步而服务 而是在巩固富裕精英阶级的地位.
教育是当你忘记自己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按照这句话的定义,填鸭式教学又是什么?马克吐温说过,我从来不让上学耽误我的学习。我越来越能够理解这句话了。学校的首要目的根本不是教育,而是规训。学校做的就是把孩子扔进一个power系统,用规矩和知识驯服他们。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教育启蒙书,有幸在大学时期读到,还不算晚。有人或许会批评这本书的教育理念是另一种形式的精英主义式的。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精英主义,毋宁说是浪漫主义。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培养丰富、多面、无惧、自由以及自我导向的个体,而不是随声附和者,趋炎附势者,观点的时髦货,权威的跟屁虫。大众教育的问题在于同质化,把低的拉上来的同时把高的拽下去。结果是,学校成了批量生产傻瓜的地方。不要相信学校,要学会培养自己。
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关于博雅教育的论述。直至今天读完本书,我才真正领悟到读书的意义与价值。博雅教育重视的是人文艺术的熏陶,这种熏陶自然不是培养为了卖弄学识的优越感,而是真正融入血液里的信念、价值观及理想的养成。长这么大,一直较为崇尚理科教育的精确性,而对文科不感冒。今天幡然醒悟,人文艺术作品中的故事是具有生命力的,是帮助我们更进一步迈向不能用精确公式表达的真理的捷径。
长久以来大家对名校的垂涎掩埋了名校背后所带来的阶级固化问题,社会很难达到公平,你的成就往往更大部分取决于你的家庭背景和教育,但是打破这种特权世袭、改善阶级流动性仍然是社会应该努力的方向。而作为享受不到精英教育的普通人,也应该在大学中学会如何学习和思考,拥有分析他人观点和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拥有批判性思维和爱人的能力。
本书让我们看到,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是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当我们想要给自己孩子一个好的未来的时候,是否想过什么样的未来是好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些,那么想象中的天堂也许是地狱也未可知。拋弃那些狭隘思维,给自己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不是只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小范围空间内。学会独立思考,对每个人是多么的重要,知道自己要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些。
此书非常好,受益匪浅,弥补了对大学教育的认识以及目的和好的大学教育是什么样的。第一部分是人们眼中的好大学—他们的学生(目标人群)、教育体制以及录取标准。第二部分是自我。学生的自我和教育的自我,我们在经过大学教育之后,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以及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在大学里发展我们的自我,而不仅仅是作为职业培训基地。对于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感知和创造力的发展,远比财富的创造对世界更重要。第三部分是我们在大学里获得什么成长,如何判断自己获得的是好的大学教育—发展自我的广泛的长久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关心他人对社会承担义务以及行使自身权利的人。第四部分是大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原因,也即历史。大学变成盈利机构是经过战争、经济、教学机制等等改革,它发展到现在,还具有一定阶级性,成为有产阶级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排除一部分普通人进入其中学习,教育的多元性名存实亡,是精英与教育集团互相恭维和合作的成果。
Ok 全篇看完 最后的点睛之笔: "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孩子,都是这个时代成年人的孩子,都应该得到所有成年人的照顾." 作者的大情怀显露无疑 很棒不过也太过理想. 作者觉得精英人士内心的不稳定 慌乱 人生的虚无 无价值感 在于他们的成功拥有了太多的父辈的助力 不是因为自己优秀而优秀 是因为掌握了充足而丰富的资源而把自己堆砌得很优秀.我们的教育不再是为人类的进步而服务 而是在巩固富裕精英阶级的地位.
教育是当你忘记自己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按照这句话的定义,填鸭式教学又是什么?马克吐温说过,我从来不让上学耽误我的学习。我越来越能够理解这句话了。学校的首要目的根本不是教育,而是规训。学校做的就是把孩子扔进一个power系统,用规矩和知识驯服他们。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教育启蒙书,有幸在大学时期读到,还不算晚。有人或许会批评这本书的教育理念是另一种形式的精英主义式的。我个人认为,与其说是精英主义,毋宁说是浪漫主义。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培养丰富、多面、无惧、自由以及自我导向的个体,而不是随声附和者,趋炎附势者,观点的时髦货,权威的跟屁虫。大众教育的问题在于同质化,把低的拉上来的同时把高的拽下去。结果是,学校成了批量生产傻瓜的地方。不要相信学校,要学会培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