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年是“无关紧要的一年”,写了一个皇帝(万历)、两个宰辅(张居正、申时行)、一代名将(戚继光)、一名儒官(海瑞)、一名文人(李贽),写出了时代的特点,治理结构的弊病,既是历史,也是学术!2024年3月18日
从内容上,作者以平实而又幽默的语言,摘取明史中显得无足轻重的一年,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加之作者适当赋予人物的心理,十分形象的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具体的画面,可见作者文字之功底,实属精深,非二三流捉笔者所能比。读完本书,也可看出作者对于二百多年明史的大局观、洞察力,以及对事件脉络和导向格外的清晰透彻。画大为小,以小见大,作者于本书中,主要记述了当时的六位重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首辅名臣申时行,新政改革张居正,古怪模范海瑞、孤独英雄戚继光、哲学大家李贽,也就是这些人物,却能够在作者的词里行间,勾勒出整个大明王朝的兴衰。
作者通过六个生活在万历十五年的人物,做了一个明史切片,想让大家通过切片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一段历史,从不同的视角剖析历史中文化,政治,军事,官场的状态。从选题,写法,内容和深度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著作。
时隔两年,第二次重复万历十五年,不再把他当网红书去读,发现自己想的多了,看书,思考,才有收获。1587年,看似一个普通的年份,历史在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那一年,明朝这个庞大的帝国,开始走向下坡路,书中分析了,作为帝国中枢管理者的万历、张居正、申时行和有代表性人物的海瑞、戚继光和李贽。在文治集团的帝国,管理者的垂死挣扎和无奈,海瑞的极端,戚继光的手段和李贽的矛盾,都在说明,在那个年代一切以道德来作为评判标准的模糊性,最后的结局,也说明,以孔孟之道治现代化国家是行不通的。映射现代企业里的官僚作风太重,最后也必然被时代淘汰。管理还需用明文规定。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 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万历聪明而清醒,于大局,大势已去;于自己,皇帝不过庙堂上供着的一个神像而已,在制服与文官集团的钳制下,纵然他有再多想法也无法施展。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他励精图治还是消极怠工,从本质上,都已于事无补。但作为帝国的第一领导人,他又不能辞职,于是只好消极怠工了,也是个可怜人,不是没有过热情,也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时不我与。可叹在过去那么多年,名字和历史事件都只作为应试时选择和填空的关键词,丝毫不能体会读史的意义,读史明智这才开始体会。更唏嘘的是,除了朝代更迭,根子里的东西千百年来没有变过。
1587年是“无关紧要的一年”,写了一个皇帝(万历)、两个宰辅(张居正、申时行)、一代名将(戚继光)、一名儒官(海瑞)、一名文人(李贽),写出了时代的特点,治理结构的弊病,既是历史,也是学术!2024年3月18日
从内容上,作者以平实而又幽默的语言,摘取明史中显得无足轻重的一年,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加之作者适当赋予人物的心理,十分形象的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幅具体的画面,可见作者文字之功底,实属精深,非二三流捉笔者所能比。读完本书,也可看出作者对于二百多年明史的大局观、洞察力,以及对事件脉络和导向格外的清晰透彻。画大为小,以小见大,作者于本书中,主要记述了当时的六位重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首辅名臣申时行,新政改革张居正,古怪模范海瑞、孤独英雄戚继光、哲学大家李贽,也就是这些人物,却能够在作者的词里行间,勾勒出整个大明王朝的兴衰。
作者通过六个生活在万历十五年的人物,做了一个明史切片,想让大家通过切片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一段历史,从不同的视角剖析历史中文化,政治,军事,官场的状态。从选题,写法,内容和深度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著作。
时隔两年,第二次重复万历十五年,不再把他当网红书去读,发现自己想的多了,看书,思考,才有收获。1587年,看似一个普通的年份,历史在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那一年,明朝这个庞大的帝国,开始走向下坡路,书中分析了,作为帝国中枢管理者的万历、张居正、申时行和有代表性人物的海瑞、戚继光和李贽。在文治集团的帝国,管理者的垂死挣扎和无奈,海瑞的极端,戚继光的手段和李贽的矛盾,都在说明,在那个年代一切以道德来作为评判标准的模糊性,最后的结局,也说明,以孔孟之道治现代化国家是行不通的。映射现代企业里的官僚作风太重,最后也必然被时代淘汰。管理还需用明文规定。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 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万历聪明而清醒,于大局,大势已去;于自己,皇帝不过庙堂上供着的一个神像而已,在制服与文官集团的钳制下,纵然他有再多想法也无法施展。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他励精图治还是消极怠工,从本质上,都已于事无补。但作为帝国的第一领导人,他又不能辞职,于是只好消极怠工了,也是个可怜人,不是没有过热情,也不是没有能力,只是时不我与。可叹在过去那么多年,名字和历史事件都只作为应试时选择和填空的关键词,丝毫不能体会读史的意义,读史明智这才开始体会。更唏嘘的是,除了朝代更迭,根子里的东西千百年来没有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