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极细腻,特别耐看。作者的书都带有极强的地域文化。
《小民风流》是我给这本书起的简称。 书的全名实在太长了,叫《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风流》。觉得责编有些做作,他的本意是想很有诗意地表达出书中的内容,结果弄出这么大不好记的名字。我是记了好几遍,还是说不全。作者谈正衡原来起的名字《故里人物》,简洁质朴,还是很不错的。 故里人物,听着就亲切。对这样的书,天然生出好感。书中一共写了六十七个小民故事。故事里有人活,人活在故事中。这些故事中的人,质朴、简单、豁达、努力,他们的人生经历最少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那些故事,我这代人或许还残留一点点碎片和影像,稍小的一代人就没有经历过了,但我们的父母对那些故事是知根知底的。 “头绳发卡雪花膏、牙刷木梳香肥皂,橡皮铅笔小剪刀,毛巾手帕鞋袜帽,围裙围巾袖子套,还有针头线脑不用挑……”,这是《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风流》,中第十一个故事《货郎老五》中,货郎老五卖货时吆喝的一段话。一下子让我想起儿时听到的郭颂老师的民歌《新货郎》,“哎.....打起鼓来,敲起锣来哎,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阿,有文化学习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就是这样,这本书的大多故事,一下子唤醒童年里偎着光阴软软的清寒记忆。对了,整本书的语言,都是这样生动,有趣,直白,没有冗长的让人昏昏欲睡的句子。 作者谈正衡的简介是,“自小混迹民间,尤感兴趣于手工百业。下过放,业过医,教过书,做过机关干部,当记者、编辑二十余年,生性散漫,无党无派,现供职于江南某报业集团”。其实,真正的知深知浅的智者,自然不敢轻视民间的,民间有生命最本原的呼息,最质朴的底色,最初始的律动,泸上老画家戴敦邦就自号为“民间艺人”。 写世间小民的书很多,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沈寂的《老上海小百姓》,这本小书和这些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本小书记述的时代稍晚些,大致年代在解放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间。这到补了许多写民间人物书籍的空子。作者是江南才人,故里的风物有着江南特有的灵气,随着笔尖淡淡地流出,传递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传达一种底层生存的力量,把那段从未走远的历史,深深地刻进小民的生命,灼人魂魄。字里行间,读着读着,到让人有了一股与命运纠结到底的豪气,从两肋喷涌而出。这本书,有点绵里藏针,老辣。 再说回来,看到这本《说戏讲茶唱门歌》时,先是相中的是
《说戏讲茶唱门歌》这本书适合在心境平和、最好是慵懒散漫的时候,不按目录,随意翻看。也不急着读完,可以拖上一年半载,慢慢看、细细品,反正书中那些小巷子、老风流、风一般的往事,都已经兀自存在或灭绝很多年了。 每次看书,都要翻一下扉页,很喜欢这页的感觉,尤其是右下角那点点的红(不知是不是梅花),深深浅浅,看上去生长旺盛却又恬静淡然,绝无争相斗妍般的紧凑与繁华。 这也正是内文传递出的感觉,每一个市井买卖人都很小很平凡,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惊心动魄、生死存亡不沾边儿,却透着那么一种个性、清新: 卖肉的胡屠夫面恶、性狠、不吝鬼神、做生意却良心十足; 说大鼓书的徐三瞎子油嘴滑舌、机警变通、讨人喜欢; 修鞋做鞋的杨皮匠实诚、大方、却因一个错字死于文革; 翘兰花指的女修表师傅 优雅闲适、自信灵巧; 打铁的兄弟俩封闭、和睦、却受不了邻居们的风言风语而迁徙; ...... 这些走街串巷或村头巷口摆摊的手艺人,已经和那些老行当一样,销声匿迹了。 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就是商场、高楼、汽车、电梯,越来越机械化、便利化、坚硬化。 旧时喝亮的叫卖,在街头巷尾都能听到,甚至在你想午睡的时候还来扰民,而现在只能偶尔听听相声演员的“说学逗唱”了。 上一辈爸妈会觉得拔根儿、糊风筝、找蝉蜕、揪鸡毛绑毽子,是莫大乐趣,而现在的小孩,幼儿园就会捧着iPad说无聊。 时代进步了,生活节奏快了,但偶尔累了烦了的时候,就体验一下旧时江南的生活,原汁原味的,也许能抹平心境,消去浮华,通过这些有血有肉不麻木的市井小民,弥补一下未曾体验过的风流。
文笔极细腻,特别耐看。作者的书都带有极强的地域文化。
《小民风流》是我给这本书起的简称。 书的全名实在太长了,叫《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风流》。觉得责编有些做作,他的本意是想很有诗意地表达出书中的内容,结果弄出这么大不好记的名字。我是记了好几遍,还是说不全。作者谈正衡原来起的名字《故里人物》,简洁质朴,还是很不错的。 故里人物,听着就亲切。对这样的书,天然生出好感。书中一共写了六十七个小民故事。故事里有人活,人活在故事中。这些故事中的人,质朴、简单、豁达、努力,他们的人生经历最少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那些故事,我这代人或许还残留一点点碎片和影像,稍小的一代人就没有经历过了,但我们的父母对那些故事是知根知底的。 “头绳发卡雪花膏、牙刷木梳香肥皂,橡皮铅笔小剪刀,毛巾手帕鞋袜帽,围裙围巾袖子套,还有针头线脑不用挑……”,这是《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风流》,中第十一个故事《货郎老五》中,货郎老五卖货时吆喝的一段话。一下子让我想起儿时听到的郭颂老师的民歌《新货郎》,“哎.....打起鼓来,敲起锣来哎,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阿,有文化学习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就是这样,这本书的大多故事,一下子唤醒童年里偎着光阴软软的清寒记忆。对了,整本书的语言,都是这样生动,有趣,直白,没有冗长的让人昏昏欲睡的句子。 作者谈正衡的简介是,“自小混迹民间,尤感兴趣于手工百业。下过放,业过医,教过书,做过机关干部,当记者、编辑二十余年,生性散漫,无党无派,现供职于江南某报业集团”。其实,真正的知深知浅的智者,自然不敢轻视民间的,民间有生命最本原的呼息,最质朴的底色,最初始的律动,泸上老画家戴敦邦就自号为“民间艺人”。 写世间小民的书很多,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沈寂的《老上海小百姓》,这本小书和这些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本小书记述的时代稍晚些,大致年代在解放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间。这到补了许多写民间人物书籍的空子。作者是江南才人,故里的风物有着江南特有的灵气,随着笔尖淡淡地流出,传递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传达一种底层生存的力量,把那段从未走远的历史,深深地刻进小民的生命,灼人魂魄。字里行间,读着读着,到让人有了一股与命运纠结到底的豪气,从两肋喷涌而出。这本书,有点绵里藏针,老辣。 再说回来,看到这本《说戏讲茶唱门歌》时,先是相中的是
《说戏讲茶唱门歌》这本书适合在心境平和、最好是慵懒散漫的时候,不按目录,随意翻看。也不急着读完,可以拖上一年半载,慢慢看、细细品,反正书中那些小巷子、老风流、风一般的往事,都已经兀自存在或灭绝很多年了。 每次看书,都要翻一下扉页,很喜欢这页的感觉,尤其是右下角那点点的红(不知是不是梅花),深深浅浅,看上去生长旺盛却又恬静淡然,绝无争相斗妍般的紧凑与繁华。 这也正是内文传递出的感觉,每一个市井买卖人都很小很平凡,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惊心动魄、生死存亡不沾边儿,却透着那么一种个性、清新: 卖肉的胡屠夫面恶、性狠、不吝鬼神、做生意却良心十足; 说大鼓书的徐三瞎子油嘴滑舌、机警变通、讨人喜欢; 修鞋做鞋的杨皮匠实诚、大方、却因一个错字死于文革; 翘兰花指的女修表师傅 优雅闲适、自信灵巧; 打铁的兄弟俩封闭、和睦、却受不了邻居们的风言风语而迁徙; ...... 这些走街串巷或村头巷口摆摊的手艺人,已经和那些老行当一样,销声匿迹了。 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就是商场、高楼、汽车、电梯,越来越机械化、便利化、坚硬化。 旧时喝亮的叫卖,在街头巷尾都能听到,甚至在你想午睡的时候还来扰民,而现在只能偶尔听听相声演员的“说学逗唱”了。 上一辈爸妈会觉得拔根儿、糊风筝、找蝉蜕、揪鸡毛绑毽子,是莫大乐趣,而现在的小孩,幼儿园就会捧着iPad说无聊。 时代进步了,生活节奏快了,但偶尔累了烦了的时候,就体验一下旧时江南的生活,原汁原味的,也许能抹平心境,消去浮华,通过这些有血有肉不麻木的市井小民,弥补一下未曾体验过的风流。
《小民风流》是我给这本书起的简称。 书的全名实在太长了,叫《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风流》。觉得责编有些做作,他的本意是想很有诗意地表达出书中的内容,结果弄出这么大不好记的名字。我是记了好几遍,还是说不全。作者谈正衡原来起的名字《故里人物》,简洁质朴,还是很不错的。 故里人物,听着就亲切。对这样的书,天然生出好感。书中一共写了六十七个小民故事。故事里有人活,人活在故事中。这些故事中的人,质朴、简单、豁达、努力,他们的人生经历最少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了。那些故事,我这代人或许还残留一点点碎片和影像,稍小的一代人就没有经历过了,但我们的父母对那些故事是知根知底的。 “头绳发卡雪花膏、牙刷木梳香肥皂,橡皮铅笔小剪刀,毛巾手帕鞋袜帽,围裙围巾袖子套,还有针头线脑不用挑……”,这是《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风流》,中第十一个故事《货郎老五》中,货郎老五卖货时吆喝的一段话。一下子让我想起儿时听到的郭颂老师的民歌《新货郎》,“哎.....打起鼓来,敲起锣来哎,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阿,有文化学习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就是这样,这本书的大多故事,一下子唤醒童年里偎着光阴软软的清寒记忆。对了,整本书的语言,都是这样生动,有趣,直白,没有冗长的让人昏昏欲睡的句子。 作者谈正衡的简介是,“自小混迹民间,尤感兴趣于手工百业。下过放,业过医,教过书,做过机关干部,当记者、编辑二十余年,生性散漫,无党无派,现供职于江南某报业集团”。其实,真正的知深知浅的智者,自然不敢轻视民间的,民间有生命最本原的呼息,最质朴的底色,最初始的律动,泸上老画家戴敦邦就自号为“民间艺人”。 写世间小民的书很多,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沈寂的《老上海小百姓》,这本小书和这些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本小书记述的时代稍晚些,大致年代在解放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间。这到补了许多写民间人物书籍的空子。作者是江南才人,故里的风物有着江南特有的灵气,随着笔尖淡淡地流出,传递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传达一种底层生存的力量,把那段从未走远的历史,深深地刻进小民的生命,灼人魂魄。字里行间,读着读着,到让人有了一股与命运纠结到底的豪气,从两肋喷涌而出。这本书,有点绵里藏针,老辣。 再说回来,看到这本《说戏讲茶唱门歌》时,先是相中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