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一个人的力量是显得那样渺小,但也实事造英雄,涌现了一批值得尊敬的伟大人物!
不错,写的很好。
这是一部晚清版的金融史 这是一场猫儿们的游戏。 大清国毕竟是泱泱大国,在内忧外乱夹攻下,再怎么落败,还是老鼠遍地走,而且肥硕得很,甚至越落败,老鼠就越肥。 又多又肥的老鼠,当然吸引了无数只猫儿,不管黑猫、白猫,不管土猫、洋猫,也不管是公猫、私猫,都铆着劲、变着法,想成为那只能抓住老鼠的好猫。 当抓住老鼠成为检验猫儿能力的唯一标准时,猫儿们自然要解放思想,打破一切条条框框的牢笼。他们深切地认识到,大清国的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改革就是利益重组,有时甚至就是赤裸裸的巧取与豪夺。 一部晚清经济史,就是一场超级猫儿的海选PK,一场在潜规则甚至无规则下上演的大戏。
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觉得选取的视角很有新意。以现代经济和金融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晚清的历史事件,这对于在学生时代被灌输了太多意识形态历史观的我们来说可谓另辟蹊径。而且,政治是经济的上层建筑,即使是为了理清政治历史的脉络,经济的因素也不能忽视。何况清末正是外国资本在中国因鸦片战争而打开国门后疯狂涌入的时刻,是国内的洋务派想要通过引入西式实业而自救的时代。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波诡云谲,明争暗斗。以金融博弈来解读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乃至辛亥革命,想必别有一番滋味。而无论是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名留史册的晚清朝臣,还是胡雪岩,盛宣怀这样的红顶商人,他们的故事也有吸引人的地方。本书作者李德林通过轮船招商局创办,赔款股票认购,与日本在煤铁矿产上的暗战等事件为叙述对象,同时从侧面解读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保路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应该说还是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内容。但是,作者的叙述过程中却有几点问题,让全书失分不少。 首先一点就是叙述给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不足。作者号称写作过程中参阅了许多档案,然而以小说笔法叙述难免暴露出文学功底的不足。尤其让人无法适应的是李鸿章,盛宣怀等人纷纷操着一口“大白话”互相交谈,还时不时爆出几个现代经济学术语。古装人物说白话不稀奇,戏说历史剧和穿越文里很多见。但问题是那是戏说和穿越,大家知道当不得真,所以不会计较。可像本书这样的题材,那这种写法无疑会削弱真实性,让人无法将书中人物和历史人物对上号。我不知道作者为何不用更严谨的历史论述的方式来处理手中素材,而是写成小说体。也许是为了考虑受众群体的偏好,但至少做到如《货币战争》这样的近似历史著作,效果恐怕也好于现在。 另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就是作者在书中的明显立场偏向。李德林的叙述本身带有阴谋论倾向,这没什么不妥,至少我并不太排斥阴谋论。但是,老是把中国人写成阴谋受害者,把欧美写成阴谋施加者,这就有点问题了。这种倾向性的描写反映的是民族主义情结和受害者心理。本书虽然和传统历史教材选取视角不同,在这一点上倒是一脉相承。作者在书中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卑鄙行径”的愤慨溢于言表,为此甚至爆粗口,意淫历史人物。给人的感觉是外国人个个阴险狡诈。可是,难道清朝的官员都是善男信女不成?事实上这些人也都油滑地很,论起阴谋诡计,中国人更是从老祖宗就开始玩了。只不过这一次老革命碰上新问题,在资本的
最近很是关注清朝灭亡前50年的历史,阅读了些太平天国研究的书籍,重点关注的是李鸿章,先是看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书中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但不能“英雄造时势”,现在手头又翻阅了《帝国沧桑》,如果《李鸿章传》侧重记述关于李鸿章的重要事件的话,那么《帝国沧桑》则侧重于写资本经济的李鸿章。 经济与政治是分不开的,《帝国沧桑》的作者以资本的角度,剖析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晚清灭亡的原因。 洋务运动是由帝国中兴的功臣,权重的汉族大臣掀起的,并且得到了满清王朝部分王亲的支持,适应了时代的号召。可以分为北洋派和南洋派,务实派和清流派,北洋派以李鸿章为首,南洋派以左宗棠为首,务实派以曾国藩为首,清流派则以张之洞为首。究其失败的原因,除了满清的腐朽这个基础原因外,北洋和南洋之争,务实和清流之争,洋务运动在相互扯腿中失败。 运动的核心,资本,在那个割地赔款,入不敷出的时代,资本没有成为振兴中华的新鲜血液,却成了让人早亡的兴奋剂,资本、洋务运动成为了官员们互相揽权、争斗的筹码。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这些超大型的国有垄断企业,没有因为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地利资源而成为帝国企业的明珠,而是在官员的压榨中,在管理人员的贪腐中陷入外资收购、吞并的命运。 统治阶级原本渴望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圈民间的财富,甚至带大清走向“明治维新”,但是资本却被里应外合的八国联军门利用了,成为了八国联军席卷财富的魔手,侵略者们也利用帝国金融的破产,彻底将大清帝国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在1883年的金融危机中,做空卖空、老鼠仓等资本运作的手法早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我国第一代民族资本家”胡雪岩与洋商对抗失败,晚清民族产业被扼杀,传统商人阶层集体陨落。“三大商帮”中的两枝,徽商和江浙商人在此役中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萌芽于晚明的纺织业彻底崩盘。
很早听说过这书,原以为是论述式的或者纪实类的,看到是小说体的,就不想买了。 毕竟,这小说体的内容,有太多细节是杜撰的,是为了营造阅读气氛,于我而言,这些文字有点多余了。
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一个人的力量是显得那样渺小,但也实事造英雄,涌现了一批值得尊敬的伟大人物!
不错,写的很好。
这是一部晚清版的金融史 这是一场猫儿们的游戏。 大清国毕竟是泱泱大国,在内忧外乱夹攻下,再怎么落败,还是老鼠遍地走,而且肥硕得很,甚至越落败,老鼠就越肥。 又多又肥的老鼠,当然吸引了无数只猫儿,不管黑猫、白猫,不管土猫、洋猫,也不管是公猫、私猫,都铆着劲、变着法,想成为那只能抓住老鼠的好猫。 当抓住老鼠成为检验猫儿能力的唯一标准时,猫儿们自然要解放思想,打破一切条条框框的牢笼。他们深切地认识到,大清国的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改革就是利益重组,有时甚至就是赤裸裸的巧取与豪夺。 一部晚清经济史,就是一场超级猫儿的海选PK,一场在潜规则甚至无规则下上演的大戏。
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觉得选取的视角很有新意。以现代经济和金融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晚清的历史事件,这对于在学生时代被灌输了太多意识形态历史观的我们来说可谓另辟蹊径。而且,政治是经济的上层建筑,即使是为了理清政治历史的脉络,经济的因素也不能忽视。何况清末正是外国资本在中国因鸦片战争而打开国门后疯狂涌入的时刻,是国内的洋务派想要通过引入西式实业而自救的时代。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波诡云谲,明争暗斗。以金融博弈来解读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乃至辛亥革命,想必别有一番滋味。而无论是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名留史册的晚清朝臣,还是胡雪岩,盛宣怀这样的红顶商人,他们的故事也有吸引人的地方。本书作者李德林通过轮船招商局创办,赔款股票认购,与日本在煤铁矿产上的暗战等事件为叙述对象,同时从侧面解读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保路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应该说还是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内容。但是,作者的叙述过程中却有几点问题,让全书失分不少。 首先一点就是叙述给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不足。作者号称写作过程中参阅了许多档案,然而以小说笔法叙述难免暴露出文学功底的不足。尤其让人无法适应的是李鸿章,盛宣怀等人纷纷操着一口“大白话”互相交谈,还时不时爆出几个现代经济学术语。古装人物说白话不稀奇,戏说历史剧和穿越文里很多见。但问题是那是戏说和穿越,大家知道当不得真,所以不会计较。可像本书这样的题材,那这种写法无疑会削弱真实性,让人无法将书中人物和历史人物对上号。我不知道作者为何不用更严谨的历史论述的方式来处理手中素材,而是写成小说体。也许是为了考虑受众群体的偏好,但至少做到如《货币战争》这样的近似历史著作,效果恐怕也好于现在。 另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就是作者在书中的明显立场偏向。李德林的叙述本身带有阴谋论倾向,这没什么不妥,至少我并不太排斥阴谋论。但是,老是把中国人写成阴谋受害者,把欧美写成阴谋施加者,这就有点问题了。这种倾向性的描写反映的是民族主义情结和受害者心理。本书虽然和传统历史教材选取视角不同,在这一点上倒是一脉相承。作者在书中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卑鄙行径”的愤慨溢于言表,为此甚至爆粗口,意淫历史人物。给人的感觉是外国人个个阴险狡诈。可是,难道清朝的官员都是善男信女不成?事实上这些人也都油滑地很,论起阴谋诡计,中国人更是从老祖宗就开始玩了。只不过这一次老革命碰上新问题,在资本的
最近很是关注清朝灭亡前50年的历史,阅读了些太平天国研究的书籍,重点关注的是李鸿章,先是看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书中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但不能“英雄造时势”,现在手头又翻阅了《帝国沧桑》,如果《李鸿章传》侧重记述关于李鸿章的重要事件的话,那么《帝国沧桑》则侧重于写资本经济的李鸿章。 经济与政治是分不开的,《帝国沧桑》的作者以资本的角度,剖析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晚清灭亡的原因。 洋务运动是由帝国中兴的功臣,权重的汉族大臣掀起的,并且得到了满清王朝部分王亲的支持,适应了时代的号召。可以分为北洋派和南洋派,务实派和清流派,北洋派以李鸿章为首,南洋派以左宗棠为首,务实派以曾国藩为首,清流派则以张之洞为首。究其失败的原因,除了满清的腐朽这个基础原因外,北洋和南洋之争,务实和清流之争,洋务运动在相互扯腿中失败。 运动的核心,资本,在那个割地赔款,入不敷出的时代,资本没有成为振兴中华的新鲜血液,却成了让人早亡的兴奋剂,资本、洋务运动成为了官员们互相揽权、争斗的筹码。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这些超大型的国有垄断企业,没有因为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地利资源而成为帝国企业的明珠,而是在官员的压榨中,在管理人员的贪腐中陷入外资收购、吞并的命运。 统治阶级原本渴望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圈民间的财富,甚至带大清走向“明治维新”,但是资本却被里应外合的八国联军门利用了,成为了八国联军席卷财富的魔手,侵略者们也利用帝国金融的破产,彻底将大清帝国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在1883年的金融危机中,做空卖空、老鼠仓等资本运作的手法早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我国第一代民族资本家”胡雪岩与洋商对抗失败,晚清民族产业被扼杀,传统商人阶层集体陨落。“三大商帮”中的两枝,徽商和江浙商人在此役中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萌芽于晚明的纺织业彻底崩盘。
很早听说过这书,原以为是论述式的或者纪实类的,看到是小说体的,就不想买了。 毕竟,这小说体的内容,有太多细节是杜撰的,是为了营造阅读气氛,于我而言,这些文字有点多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