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目录
首页
分类
免费
排行
我的书架
1-50章
51-52章
共52章
免费
版权信息
引言
第一章 意外之处见希望
令小孩印象深刻进而留在其记忆里的东西,在虚构过去的大人看来毫无意义可言
就像在伦敦大轰炸期间,只要母亲保持镇定孩子就有安全感一样,在“人体炸弹”事件中,受劫持儿童也被老师的游戏转移了注意力
五岁的小米歇尔之所以将自己被逮捕看作一件高兴的事,是因为在被关进德朗西集中营之前,他遭受了一段时间的情感隔离。而直至今日
现实有多恐怖,梦境就有多鼓舞。无论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还是在太平洋战争中,超人都是诗人
游历不代表游荡。清楚自己的来历不妨碍幻想自己的出身。不了解自己的过去,那就随意虚构一个
孤儿的记忆中,父母永远年轻。他们被迫独立,是自由的苦役犯,总是因在现实的荒漠中找到微不足道的宝藏而感到欣喜
流亡也是一所孤儿院。收容文化支持伤者时,别离之伤亦能愈合。对孩子来说,学校和工作成了修补父母所受之伤的幸福地
幸存者是英雄,却因“杀死”死亡而感到负疚
因耻于幸福而几近荒唐的时候,有复原力的儿童会向弱者伸出援手
当受人钦佩之复原力受阻于同样受人钦佩之团结。当亲人的死解放了自己的创造力,谁敢承认
极度创伤导致的迟钝往往没有潜伏性伤害留下的痕迹多。神话的冷暴力所造成的破坏可能比狂热的恨要大
要想转化恐惧,须要创建情绪得以宣泄的场所。重新社会化如果做得“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反而会突出伤口。而实际上,只要将
一名有魅力的园丁、一位启蒙大姐姐或一个政党都能改变痛苦的含义
不识虐待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河中。在暴力被看作正常的教育方式的时代,虐待不会被思考
技术发明在夫妻关系的确立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而社会言论确立了儿童成长所遵循的规则
虐待:一个新概念
如何最有效地与有复原力的儿童擦肩而过
初见摆脱困境的人
直接观察的陷阱:结果美好不代表过程不痛苦
对那些称“障碍发生越早,影响越久”的人,我们的回应是:障碍发生越早,产生影响也越早;如果家庭和社会环境一直把障碍的故事挂
情感上的脆弱可以转变成深情的力量,只要肯付出代价
职业选择和伴侣选择是最容易引起神经症的两个选择,但也是赋予我们人生主题的两个选择。然而每一场遇见都是一次转弯,是内心历史
他人的目光具有塑造力
第二章 黑日之下无忧伤
“能讲出来的悲伤都不叫悲伤”
佐拉、希区柯克和弗洛伊德指出了文体准则
直接创伤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但它们是可逆的,而回忆讲述的都是周遭的故事
“讲述欲”让人不用“我”就能写出自传
当个人故事成为爱的宣言,听者或为之欣喜,或为之尴尬
就像有创伤后综合征或顺从于极权社会宣传的人一样,滥用记忆会将我们囚禁于过去
当记忆僵化了未来,当熟知过去的背后是极权纲领,证词便不再可能
要想获得种族主义者的幸福感,应避免换位思考,让自己服从于名叫“集体记忆”的神话故事
被他人情绪植入我们头脑中的个人记忆可被用来编社会剧
对美的需求太过迫切,证词因破除神话而破坏团结
社会故事的一致性十分重要,所有救助机构,即便是那些最慷慨、最必要的救助机构都会让那些证词令人难以置信的受害者们保持缄默
虚假回忆乐园
要是没有过去创伤的记忆,我们既不会幸福也不会不幸,因为我们会被当下彻底支配
蝴蝶效应加上叙事身份,让我们不得不讲故事
秘密是一种内心提纲,有着强大的情感力量。思想通过物理上的准-话语来传递
当秘密被掩饰,它还是会留下障碍让关系变坏。而当秘密被揭示,它要求的改变却叫人难以承受
当幽灵开战,还想要置对方于死地,它们的孩子会更加受创伤意象之苦
分享自己的不幸,无异于叫身边人替自己战斗
揭露秘密的效果取决于听的人,也取决于有秘密的人自己对倾吐的感受
伤者若想不自外于己,身边人要先让他的自我强化成为可能
我们弄错了病人。要想让伤者减轻痛苦,首先要治疗的不是他,而是我们的文化
创造力也许是痛苦的女儿,但这并不意味着痛苦是一切创造之母
像疯子一样梦想,以便填补缺失。不梦想,毋宁死
×